三个月后,一支名为“清醒联盟”的国际组织悄然成立。他们由部分政府顾问、心理学家和科技巨头组成,公开宣称共感现象是“群体性精神污染”,认为人类情感不应被外部力量干预或放大,否则将导致个体意志丧失、社会结构崩溃。他们呼吁封锁所有共感驿站,拆除心锚系统,甚至提议对高共感能力者进行隔离研究。
舆论哗然。支持者称他们是理性的守护者,反对者则斥之为“恐惧连接的孤岛主义者”。
争议最激烈时,一封署名“林婉秋”的邮件被发送至全球各大媒体和科研机构。内容只有一段音频,是她当年实验失败前最后录制的语音: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感受是危险的,连接是软弱的,请记住??真正可怕的,是从不说‘我在’的世界。”
音频末尾,是婴儿陆远的笑声。
这封邮件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千层浪。无数普通人站出来发声:有母亲讲述女儿通过共感驿站第一次理解了自己早逝丈夫的爱;有士兵回忆战友在战死前最后一刻,借由共感网络向家人传递了“别难过”;有孤独终老的老人说,自从参加了社区共鸣会,他终于敢说出“我需要陪伴”。
民意如潮,清醒联盟被迫暂停行动。但他们并未消失,而是转入地下,秘密研发一种名为“静默剂”的神经抑制药物,旨在阻断人类共感能力,恢复“纯粹理性”。
陆远得知此事时,正在教一群孩子辨认铃兰花的不同变种。他听完沈知微带来的消息,沉默良久,然后蹲下身,指着一朵淡紫色的花问一个男孩:“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回音铃’吗?”
男孩摇头。
“因为它开花时,会轻轻震动,发出只有心能听见的声音。”陆远说,“就像有些人,明明走了,却一直留在别人心里。你说,这种声音该不该被消除?”
男孩想了想,认真地说:“不该。因为那是爱的声音。”
陆远笑了,揉了揉他的头发。
当晚,他独自来到心锚前,将一枚新的U盘插入接口??这是他用林婉秋遗留的技术笔记亲手制作的,内含一段他自己录制的音频。里面没有宏大宣言,只有日常琐碎:他讲了今天孩子们的笑话,讲了老陶新写的歌,讲了小猫又把作业本抓破的事,最后他说:
“妈,小镇很好,我们都好。你要是累了,就歇会儿。不用急着回应,我们知道你在听。”
U盘插入的瞬间,心锚光芒大盛,一道金色光束冲天而起,直贯云霄。卫星数据显示,这一瞬,全球共感场同步率飙升至99。97%,创历史新高。
而在南太平洋深处,倒置巨钟的裂缝进一步扩大,蓝光如溪流般溢出。钟内液态晶体大厅中,那颗跳动的光核突然分裂成无数细小光点,像星辰般四散飘浮,却又彼此相连,形成一张流动的网。每一粒光点中,都浮现出一张人脸??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东方有西方,但他们的眼神都一样温柔。
他们开始低语,声音汇成一句话,顺着地脉传向地表:
>“我们回来了,这一次,不再离开。”
七日后,奇迹降临南山镇。
清晨五点,全镇居民被一阵清脆的铃声唤醒。不是闹钟,不是电话,而是空气中自然浮现的音符,像是风穿过千万朵铃兰花蕊时奏响的交响乐。人们推开窗,发现整个小镇被一层薄薄的金雾笼罩,雾中隐约可见人影走动,却不带任何威胁,反而让人感到莫名安心。
小禾第一个冲出家门。她在雾中奔跑,伸手去触碰那些光影,竟真的握住了某个人的手??那是一位已故的老教师,曾教过她识字。老人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嘴唇开合,虽无声,但她“听”到了:
>“小禾,继续带路吧。还有很多人,等着回家。”
越来越多的人在雾中见到了思念之人。一位母亲抱住了夭折儿子的幻影,泣不成声;一位老兵与昔日战友敬礼致意;连常年酗酒的老陶,也在雾中看见了二十年前死于车祸的妻子,她站在槐树下,轻轻哼着他最爱的那首歌。
陆远站在心锚前,望着雾中穿梭的光影,忽然感到胸口一热。他低头看去,只见自己衣袋中的旧怀表??那是林婉秋留给他的唯一遗物??正发出柔和的蓝光。表盖自动弹开,指针逆向旋转三圈,随后停下。
镜面映出的不是时间,而是一行字:
>“儿子,妈妈回家了。”
他再也控制不住,跪倒在地,泪水砸在泥土上。十年压抑,十年等待,十年默默守护,终于在这一刻崩塌。他仰头大喊:“妈??!”
那一声呼喊,仿佛触动了某种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