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或许死在两年之前,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仁慈,这样他就不用6续送走自己的三个好友,也不用看到大唐在这两年间的满目疮瘢。
他用仿佛已只能被他自巳听到的声音喃喃问:“安定呢7“
“您忘了吗?大唐旱灾频,松漠都护府一带同样遭灾,大贺氏部落觉得大唐给他们的支援少了,所以兵反唐,试图从边境掠夺粮食。“李思文回道,“敬业也跟着吱“
“是…是啊,我差点忘了。“李勤低声。
他忘了,在这天灾内忧之下,吐蕃又有蠢蠢欲动卷土重来的架势,东北方向的契丹也反了!
安定公主正在平乱之中。
好在,这应当不是一场难打的战事。安定公主自泊沟出兵,联合营州兵马就能将其解决。
在他撑不住这一口气前,他应当还能听到这场战事的结果。
英国公所猜测的也并没有错,就连李清月都在出兵的第一时间确定,她必须打一场战决的仗。
不仅仅是要尽快给予周边各国一个鲜明的信号,虎落
平阳,也没有道理被野狗欺负,更因为她受制于粮草。
在天灾面前,人力显得何其渺小。
她已有多年没打过如此军粮吃紧的战事。
但当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小将军拔挂上阵,亲自提戟持弓冲杀在前的那一刻,紧随其后的几位副将以及士卒几乎是在一瞬间便为主帅的战意所催动,直奔敌方中军而去,哪里还能记得起那些所谓的缺粮之事。
而在他们的对面,大贺氏部落的将士固然听过这位安定公主的威名,也绝没有想到,她会一改早年间在后方谋划的习惯,以身先士卒之法直接冲开了敌阵。
当那一道箭光自她手中劲弓出的那一刻,那位正值当打之年的大贺氏领能清楚地看到,这道矫健的身姿随同战马腾跃而来,在盔甲之下是一双多么凛刹的眼睛
可惜他已来不及反应了。
六年的磨砺让李清月的箭术又往上攀升了一个层次,也让这直取敌的一箭避无可避。
利箭贯穿了大贺氏的咽喉,将他意图掠夺大唐的宏愿,彻底斩断在了摇篮之中。
不过,厮杀声依然持续了很久。
直到李清月缓缓摘下了头上浸透汗水的头盔,望着眼前一片残尸的战场,斩钉截铁地丢出了四个字,“收兵,还朝!“
作者有话要说:
之前是664年8月,现在是67o年十月,跳了六年多。阿菀现在十七岁。
d王勃《益州夫子庙碑》这篇本身就是写孔子的,还挺适合用在李治封禅之后前往曲阜,其中用到的这一段刚好写的就是这个剧情。相当于是在益州立夫子庙碑的前情提要。
ga)王勃《乾元殿颂》写于麟德二年,在历史上是王勃在次年写的。
g)王勃《上刘右相书》
8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gg)王勃《九成宫颂》
(6)《旧唐书》
g)王勃《膏王阈序》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里改了写作背景,不要介意。
这个时间轴跳跃好难写鸣鸣鸣。明天晚上六点见。申请明天少写点(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