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阵问长生 > 第178章 缴获(第1页)

第178章 缴获(第1页)

尤长老当即取出几枚符?,一一引燃。

离奇的五行八卦法术,一一打在“弑骨”的身上。

但法术入死肉,如春水入泥潭,只见法术震荡的涟漪,却不见有多少杀伤力。

反倒是“弑骨”,竟然将一部分,。。。

夜深了,烬余城外的思木林却未入眠。雨早已停歇,月光如银纱铺展在湿漉漉的草叶上,映出点点幽微反光。那棵最古老的思木树下,铜铃静悬,表面凝着一层薄露,仿佛刚刚从一场漫长的梦中醒来。

湖面平滑如镜,倒映着满天星斗,可细看之下,水纹并非自然荡漾??它们以极慢的节奏向外扩散,一圈、两圈……像是某种呼吸,又似脉搏跳动。记湖仍在“活着”,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醒。

小女孩的身影早已不见,但她留下的涟漪却从未止息。信忆司成立之后,九州各地掀起了一场无声的浪潮:人们不再只是被动地“被记住”或“被提醒”,而是主动站出来,讲述那些曾被自己藏进心底的事。有人说起幼时目睹官府强拆民宅,亲历者竟当场痛哭跪地,承认自己正是当年执行命令的小吏;有老妇人在村口石磨旁低声叙述五十年前饥荒年间如何用草根熬汤喂活三个孩子,第二天便有邻人捧来一坛腌菜,说那是她母亲临终前念叨要还的恩情。

记忆不再是孤岛,而成了连绵的陆地。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跨越怀疑的深渊。

西北边陲一座荒废驿站内,火堆将熄,一名男子独坐角落,手中握着半块焦黑的木牌,上面依稀可见“陶”字残痕。他是当年归源印阵崩塌时幸存的忆行者之一,名叫陆沉。十年来,他走遍北境,只为寻找传说中的“真识之源”,想弄清为何记忆会背叛人心。他曾亲眼见同伴在阵法启动瞬间突兀发狂,指着天空嘶吼:“我没有父母!我是石头里蹦出来的!”然后一头撞向山崖。

他不信神迹,也不信小女孩的低语能唤醒万民心灯。他只信证据,信逻辑,信那些刻在碑石与竹简上的铁律。

可如今,连这些也动摇了。

三日前,他在一处废弃忆馆遗址掘出一卷残简,上面记载着一段令人脊背发凉的内容:

>“初代守忆人曾议:若‘记湖’反噬其主,当以‘断忆火’焚尽九洲之水,宁亡天下忆,不使虚妄横行。”

这段话没有署名,笔迹苍劲古拙,绝非近年所书。更诡异的是,其余竹片皆完好无损,唯独这一片边缘焦黑,似曾遭烈焰焚烧,却又奇迹般留存下来。

陆沉盯着那行字看了整整一夜。

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记湖本身也可能成为威胁,那么千百年来我们所守护的,究竟是真实,还是另一种更大规模的幻觉?

这个问题像毒藤缠绕心脏,越挣扎勒得越紧。

他起身走出驿站,踏雪而行,直奔南方环湖书院。途中经过七座记湖,每一处他都驻足良久,蹲下身去,轻声说:“我记得。”可水面回应他的,不再是温柔蓝光,而是短暂的扭曲??影像闪现得太快,快到无法辨认,只留下一种熟悉的错乱感:仿佛看见自己站在战场上举剑杀人,又仿佛躺在病榻上被人喂药,再一眨眼,却是坐在学堂里抄写《真识九章》……

“我不是我。”他喃喃道,冷汗浸透衣背。

他知道这是“信忆崩解”的余波,但更可怕的是,他开始分不清哪些是入侵的记忆,哪些才是属于自己的过往。

抵达环湖书院时已是第七日清晨。晨雾弥漫,书院大门敞开,却没有往日朗朗书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信堂前,手中各持一页纸条,轮流诵读上面写下的记忆。有人讲父亲战死沙场前托付战友带回的一枚铜扣,有人忆起母亲为救瘟疫孩童自愿隔离最终焚身而亡……每一段话落下,众人便齐声回应:“我们记得。”

陆沉站在人群之外,听着听着,胸口渐渐发闷。

他突然怒喝一声:“你们凭什么记得?!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别人塞进你们脑子的梦?!”

全场寂静。

一名戴眼罩的女子缓缓起身,正是信忆司首苏眠。她虽目不能视,却径直朝他走来,声音平静:“你说得对,我们不能百分百确定哪段记忆绝对真实。但我们选择相信??不是盲目地信,而是经过审视、质疑、对比之后,依然愿意为之流泪、为之痛、为之活下去的那一部分。”

“可万一错了呢?”陆沉咬牙,“万一我们现在坚信的一切,其实是百年前某个疯子编造的故事呢?”

苏眠微微一笑:“那就让它错吧。只要这个‘错’让我们变得更善良、更勇敢、更不愿遗忘他人苦难,那它就值得存在。”

陆沉怔住。

就在这时,信堂中央的画册忽然自动翻开,一页泛黄的画面浮现:一个身穿灰袍的老者立于高台之上,面前站着无数百姓,他手中拿着一把锤子,正欲砸向一块巨大的水晶碑。碑上镌刻四个大字??**封忆成真**。

画面静止片刻,随即消散。

所有人抬头望向陆沉,只见他脸色惨白,双手剧烈颤抖。

“那是……我。”他声音沙哑,“我想起来了。我不是什么忆行者……我是虚妄盟最后一代‘执碑使’。我的任务,就是亲手摧毁最后一块封忆碑,以防它落入敌手。可那天,我犹豫了。我以为毁掉它就能终结一切,但我错了??真正的封印,从来不在碑上,而在人心。”

他说完,双膝跪地,泪水滚落尘埃。

苏眠轻轻走近,将一只手搭在他肩上:“你终于回来了。”

自那日起,陆沉留在书院,开始系统整理历代记忆异变案例,试图建立一套“记忆可信度评估体系”。他提出三大标准:情感一致性、时空逻辑链、外部印证源。这套理论后来被称为“陆氏三问”,成为信忆司培训新人的核心教材。

与此同时,南方某渔村发生了一件奇事。

一名渔夫夜间撒网,捞起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枚小型忆铃,铃身刻有“癸未年?南陵戍卒李昭”字样。当晚,全村人梦见同一个场景:暴风骤雨中,一艘破船倾覆,数十名士兵抱着木板漂浮海面,其中一人拼尽全力将一枚铜牌绑在信鸽腿上,放飞前喃喃道:“娘,儿未能归……但愿后人知此战。”

次日清晨,村中老人翻检族谱,竟真有一支李姓家族始于癸未年迁徙至此,祖训代代相传:“勿忘海上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