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大梁丢了,梁郡被楚国占领,那么徐国就将正视和楚国接壤。
原本的缓冲区没了,屏障自然也没了成立条件。
这个时候,楚国的威胁,将直指徐国本土。
这种情况下,徐国怎么可能坐得住?
所以直接出兵和楚国交手,就成了必然。
到那时,继魏赵梁郑之后,楚国将又与一个霸主国,徐国交战。
这就是一挑五了,比以前独战天下的梁国,还要夸张。
甚至都不仅是徐国。
如果楚国打下了大梁之后,继续东进,那么要不了多久,就将与唐国接壤。
一旦与唐国接壤,那么唐国向青州方向的扩张,自然而然的就被楚国给堵死了。
原先唐国能与楚国合作,为的是和楚国一起瓜分梁国。
可如果这个前提没了,那唐国的态度,自然而然也会发生转变。
在天下各国,都敌视楚国的情况下,唐国也跟着出兵讨伐楚国,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而唐国都出兵了,剩下的许国、晋国,还会远吗?
这些国家,如果都联合起来了,楚国可不就是举世皆敌嘛!
以上这些设想,都是很有可能会发生的。
这种情况下,陆渊对于中州战略的进度,期望自然是一降再降,从原本的一年灭梁魏,到如今的一步一脚印。
由速吞天下,改为了逐步蚕食。
原本的速战速决,已经不可能了。
在与整个天下为敌的情况下,哪怕是陆渊,也不敢说能轻松取胜。
楚国的国力,也根本无法支持他,做到这点。
因此,改变策略,由原本的短期战,改为长期战,就很有必要了。
原本供养一千八百万大军,对楚国的负担,确实太大了,大到难以长期承受。
楚国想长期和天下各国对抗,就必须进行调整,主动缩减兵马,以减少自己的负担。
可兵马减少了,楚军的实力,自然也会减少。
因此为了弥补这点,精炼兵马,用更加正规强大的常备军,来取代大而杂的民夫,就成了一个较为经济现实的方法了。
这么做,或许银子方面的支出,并不会减少多少。
可减去一千万民夫,换来八百万常备军,对于粮食方面的消耗,就能减去将近一半了。
而减去一半的粮食消耗后,楚国能将这场战争维持的时间,便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三五倍之多。
以现在的消耗,楚国打完今年这场战后,顶多再能支持明年的一次北伐,后面便底蕴耗尽,不得不进行休战了。
可若是按照这个计划进行改变,那么便能将这场战争,继续维持五到十年以上。
打个五到十年,能不能横扫九州,陆渊不清楚。
但灭亡魏国、梁国,乃至郑国,他却是可以肯定,这是能做到的。
而以上这些,若是都能做到了,那么这个九州,楚国也就算占了一半了。
剩下一些赵徐唐许等国,纵然依旧联合起来,面对大势已成的楚国,也难翻出什么风浪来了。
‘所以等打下大梁后,裁撤民夫、整编军队的事情,不能再拖了。今年后半年,就要推行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