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霸国和小霸国之间的底蕴差距,在这一刻,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在郑晋背后,还有一个许国在撑着。
许国的国力,虽然比起唐国弱了点,但也算是同一个梯次的老牌大国,实力方面还是不差的。
如果郑晋两国真的撑不下去了,许国肯定是不会袖手旁观,必然是会出兵救援的。
到时面对三国围攻,唐国最后的结局如何,还真的很难预料。
说不定,就要迎来又一次的惨败。
这要是唐国败了,对楚国而言,便就不是一个美事了。
没了唐国牵制,那么现有的豫州许、晋、郑三国,可就能腾出手来,全力应付已经将手插进了豫州,并且野心勃勃,时刻想着扩张的楚国了。
甚至唐国被击败后,也有可能沦为许国附庸,如那郑晋二国一样,成为许国小弟。
那时一个以许国为首的联盟,就将在豫州的土地上出现。
曾经魏国领头,带着赵徐二国一起打梁国的局面,也将再度上演。
只不过其中的主角,从魏赵徐三国,换成了许唐郑晋四国。
针对的对象,也从梁国换成了楚国罢了。
一口气面对四个大小霸国针对,陆渊也是有些吃力头疼的。
因此,这种局面,能不上演,自然就不让它上演。
唐国不能败,或者说不能败的那么惨,让它沦为许国附庸,这算是底线了。
同时,唐国也不能赢。
因为唐国赢了,便就是席卷豫州之势。
到时出现的,就不是以许国为首的联盟,而是唐国裹挟另外豫州三国,牵头来打楚国的联盟了。
不论哪边胜了,对楚国都不是好事。
最好的局面,就是两边互相僵持,彼此消耗,打的精疲力尽,两败俱伤了。
是想要实现这一点,可没那么容易。
这其中需要极高超的平衡手段,外交手段,还有及时广泛的信息渠道,对时局的敏锐判断,以及强大的军事干涉力……等一系列的本事。
哪怕是陆渊,也不敢说能十全十美的做到这些。
故而,对于豫州的事情,他也只能尽力去做,然后一切看运气了。
不过虽然讲运气,但该有的实力配备,还是要有的。
正好东郡战场上,黄林刚刚取得了大胜,一口气歼灭的两百余万赵军,彻底将赵国打残了。
今后赵国十年之内,甚至说河北冀州十年内,都将不会有任何势力,能威胁到河南之地了。
紧挨冀州的河南郡、东郡,所面临的边境军事压力,也大为缓解。
原本在这两郡屯驻的大量兵马,自然也成了并非必要,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裁减了。
于是趁着这个机会,陆渊直接罢废了西路行营,将黄林麾下的兵马,以及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众多先天宗师,重新收回了手中。
不仅是西路行营,青云子掌控的河阳行营,同样也被顺势罢废。
行营中的兵马先天,都收入了中路行营麾下。
至于两个行营罢废之后,河南、南阳、东郡的防备治安,则交给了同步筹建的地方郡府郡兵负责。
此外,因为河南郡、东郡算是边疆,还地方兵马外,各自额外增派了二十万大军,五位先天,设立了一个北路行营,让黄林当总管,用来警戒河北之敌。
虽然确认了河北已无威胁,但秉持着小心无大错的想法,陆渊还是加强了这两郡的防御。
反正对他来说,四十万大军,十位先天,也只是一个零头罢了。
相对于整个北伐大军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
而且这两郡刚刚平定,现在又进行大举移民,地方上正是骚乱不断的时候,也确实需要大军进行强力镇压。
这样想想,也就没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