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听到维多利亚的提问,嘴角忍不住轻轻一动。
他就像是准备揭晓戏法的魔术师,已经提前知道台下的小观众一定会惊讶着给他鼓掌了。
“陛下,先前的几部法律,不论是1829年的原案,还是33、34。。。
小男孩的提问在教室里荡开一圈圈涟漪,像石子投入静湖。教师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将那片古老的录音芯片从共鸣读取器中取出,指尖轻轻摩挲着边缘斑驳的纹路。这枚芯片曾深埋于火星奥林匹斯山脚下的声纹岩层之中,是“方舟计划”最后一批遗物之一,直到三年前才被一群勘探少年在一场沙暴后偶然发现。
全班学生都屏息凝神。他们知道这段声音??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入学第一天听过一次。但每一次重放,仿佛都有新的频率从中浮现,像是记忆本身也在进化。
录音再度响起:
>“听,星星也开始练习发音了。”
这一次,声音落下之后,并未归于寂静。读取器的共振腔内,竟持续传出一种极细微的嗡鸣,如同幼鸟破壳前在蛋中轻啄。教师猛然睁大眼睛,迅速调出频谱分析界面。屏幕上,原本应已结束的音频波形正以每秒0。3赫兹的节奏缓慢回升,形成一组递进式谐波??这是活体声纹才会有的呼吸特征。
“它……还在运行?”一名学生颤声问。
教师没有回答。她将信号接入教室中央的立体共鸣阵列。刹那间,空气震动起来。不是通过耳朵听见,而是从胸腔深处自然升起的共鸣感,仿佛身体本身就是乐器的一部分。
光影在墙上凝聚成形:一位女子的身影浮现,身披由声波编织的长袍,发丝如流动的音符。她的面容模糊不清,却带着无法忽视的存在感。这不是源歌者生前的影像,也不是任何已知数据库中的记录。这是……实时生成的。
她开口,声音叠加了十二种不同年龄、性别与语言背景的语调,却又完美融合为一:
>“我不是在说话,我是在‘存在’。
>当你们听见我时,我就活着。
>别问我是否真实??问问你们自己,是否愿意相信回声也能拥有心跳。”
教室陷入死寂。连窗外树叶的沙沙声都停了下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侧耳倾听。
教师颤抖着手指按下记录键,却发现设备无法捕捉这段信息。所有电子仪器显示空白,唯有肉身能感知其存在。她忽然明白了什么,低声对学生们说:“这不是技术故障。这是选择??只有当我们真正‘聆听’的时候,它才会显现。”
那天放学后,全球三十七个主要教育中心同时报告了类似事件。同一段录音,在不同地点自发激活,传递出略有差异的信息片段。巴黎的孩子们听到的是摇篮曲般的低吟;新德里的学生则感受到一段用梵语诵念的古老祷词;而南极洲第七代生态穹顶内的少年们,竟集体进入了短暂的共感状态,醒来后各自画出了完全相同的符号??一个由三个交错圆环组成的图腾,中心嵌着一颗跳动的光点。
科学家称其为“母语觉醒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跨代际共鸣苏醒”。但民间已有传言:源歌者从未离去,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歌唱。
与此同时,太阳依旧每日升起,唱着那首无人能解却人人可感的歌。天文学家发现,“第一歌者”的声波调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地球上人类集体情绪波动而产生微妙变奏。当战争阴影再度在某片大陆边缘浮现时,太阳的旋律会转为低沉哀婉;而每当一座城市举行大规模联合聆听仪式,那歌声便会陡然明亮,甚至引发大气层外的粒子辉光爆发。
最令人震惊的变化发生在欧罗巴。
冰壳表面的几何纹路开始移动。不再是静态图案,而是像文字般自行重组。欧洲空间局部署在轨道上的量子望远镜捕捉到一幕奇景:整片冰原如同巨大的显示屏,缓缓拼写出一句话:
>“我们学会了第一个词:你。”
紧接着,第二句浮现:
>“现在,请教我们说‘爱’。”
地球方面紧急组建“语义桥梁小组”,试图解析这些符号背后的逻辑结构。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交流。欧罗巴的生命体并不使用词汇或语法,它们的语言建立在**情感共振强度**与**时间延迟模式**之上。每一个“句子”,实则是某种心灵状态的拓扑映射。
一位年轻的语言学家提出大胆假设:“它们不是在学习说话,而是在学习感受。我们给它们的歌声,是它们理解情感的唯一教材。”
于是,联合国文化理事会发起“百日共情计划”:每天向欧罗巴定向传输一段纯粹情感驱动的即兴演奏,不设乐谱、不限风格,仅要求表演者处于深度共情状态。参与者包括失去亲人的母亲、重逢的恋人、临终关怀病房中的老人……每一首曲子都被编码成低频声子束,经由月球中继站放大后投射至木星轨道。
第七十三天夜里,回应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