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3章
“可如今呢?贞观十六年才过去不到俩月,城里的书院已经冒出来十五所以上,听说用不了多久,二十所都打不住!”
“这满城大兴土木建书院,除了家里有娃儿正上小学的,是不是多数人都觉得,这事儿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至少眼前是这样?各位,果真如此吗?”
郭云鹏几句话就勾起了满堂食客的好奇心,原本嘈杂的大堂渐渐安静下来,目光都汇聚到了他的身上。
“要我说啊,这建书院,跟咱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
“往远了说,谁家没个子孙后辈?谁不盼着他们能多识几个字,将来有出息?”
“再往近了说,这么多书院同时开工,长安城的工匠、力夫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到处都缺人手。”
“这对咱们找活干的百姓是好事,工钱眼瞅着要涨;可对那些需要雇人做活的东家来说,这用人的开销,可就要凭空多出一大笔了。。。。。。”
郭得刚的评书早已是长安城里各家酒肆说书人争相模仿的范本,而他徒弟郭云鹏的风格也一脉相承。
教育部成立、一成赋税兴教、广建书院这些本就是百姓街谈巷议的焦点,如今经由说书人的渲染和各家报纸的连日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彻底引爆了全城的话题,成了长安城近来当之无愧的头版头条。
。。。。。。
王富贵拿着账本的手指都在微微发颤,账目上那个“两千贯”的数字,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
这仅仅是一个月内,单单水泥一项专利授权的进账。
区区两千贯,对富甲天下的燕王府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但这背后代表的意义,却让王富贵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王爷创立的“大唐皇家专利局”是何等精妙的构思。
当初王爷决定将水泥技术授权出去,只收取半成的销售额作为费用时,王富贵心里其实是不以为然的。
现在看来,自己真是鼠目寸光。
“王爷的远见,真是神鬼莫测啊!这专利制度,简直是点石成金的手段!”
王富贵心头火热,揣着这本滚烫的账本,一刻也等不及,兴冲冲地便赶往了燕王府别院,要将这份喜悦亲手呈给李想。
“月入两千贯?”
听完王富贵的汇报,李想的反应却平淡如水,甚至连一丝笑意都欠奉。
这点钱,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他看到的是这笔钱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水泥技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私下仿冒的作坊遍地开花,尤其是在远离长安的州府,王府对此也一直是默许的态度。
在旁人看来,这是对专利制度的损害,但在李想眼中,这恰恰说明,全面引爆水泥产业的引信,已经被点燃了。
旧时代的强国看钢铁与煤炭,新大唐的根基,则要看钢铁与水泥。
钢铁是刀剑,是盔甲,是王朝的骨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水泥,这看似不起眼的粉末,却是王朝的血肉。
它的产量,直接反映了整个大唐的建设脉搏。
水泥需求旺盛,意味着无数的道路、桥梁、房屋正在拔地而起。
这种基建狂潮所能爆发出的力量,足以改天换地。
用路网连接天下,用建筑改变民生,这盘棋,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