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别人对他好?他不敢承认别人对他好,然后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说其他的人对他也很好,然后进行做比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什么心理?这种面对他人好意时的回避、转移话题和比较行为,背后通常涉及几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并非单一原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可能性:1自卑感与低自我价值感:核心信念:“我不值得别人对我这么好。”深层次的自卑或低自我价值感会让人难以坦然接受他人的善意。他们内心可能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份好,或者认为对方是出于怜悯或义务才这么做。应对方式:通过否认(“其实他也没对我多好”)或比较(“他对别人也一样好”),试图降低这份“好”的独特性和分量,从而减轻内心“不配得”带来的压力和不自在感。2害怕亏欠与压力感:核心信念:“接受了好意就必须回报,但我可能做不到还不起。”对于一些人来说,接受他人的好意味着背负上一份“人情债”。这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应对方式:否认淡化好意:通过说“这没什么”或顾左右而言他,试图减轻这份好意带来的“重量”,缓解自己的压力感。泛化比较:强调“别人也对你好”,把这份好意普遍化、平凡化,暗示“这不算什么特别的恩惠,我也不需要特别回报你”,从而降低亏欠感和回报压力。3防御心理与情感隔离:核心信念:“展现脆弱(如感激、依赖)是危险的。”可能是过往经历(如被帮助后反而被利用、控制或受到伤害)让他们形成了防御机制:避免深度情感连接,害怕因接受好意而变得脆弱或依赖他人。应对方式:转移话题、谈论他人、进行理性比较,都是将情感交流引向更“安全”的、非个人化的领域,避免直接面对那份善意带来的情感冲击(感激、感动、依赖感),保持情感上的距离和控制感。4难以处理强烈情绪(如感激、感动):核心体验:有些人可能不习惯处理强烈的正面情绪,尤其是感激之情。过度的善意可能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尴尬甚至羞耻。应对方式:通过转移注意力(顾左右而言他)或引入其他元素(比较),试图冲淡、分散这种强烈的不适情绪。5对关系权力平衡的敏感:核心信念:“接受帮助意味着我处于弱势低人一等。”他们可能将接受帮助视为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或地位较低。担心在关系中失去平衡或主动权。应对方式:通过比较(“别人也帮我”),暗示自己并非只依赖某一个人,试图在心理上维持一种平等感,抵消接受帮助带来的“劣势”感。6回避真诚的亲密连接:核心原因:深度的感激和接受好意,需要敞开心扉,建立真诚的连接。这对于习惯与人保持距离、害怕亲密关系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应对方式:用否认、转移话题、谈论他人等方式,阻止关系向更深层次、更亲密的方向发展。7文化或家庭背景影响:背景因素:在一些强调“独立自强”、“不欠人情”或“情感表达内敛”的文化或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从小就习得了回避接受好意、淡化恩情的模式。表达感激或坦然接受帮助,反而可能让他们觉得不自在甚至“羞耻”。总结来说,这种行为的核心心理动因往往是:深层的不安全感:(自卑、不配得感、害怕依赖)强烈的防御机制:(避免情感卷入、害怕亏欠、保护自尊)对情绪和关系的处理困难:(难以应对感激之情、害怕亲密)这种行为模式的影响:对施予者: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困惑、挫败,甚至觉得自己的好意不被珍视或遭到拒绝,久而久之可能影响对方继续付出的意愿。对接受者:阻碍了建立更深层次、更真诚的人际关系,剥夺了自己体验和享受被爱的机会,也阻碍了感恩等积极情感的自然流动。如何应对(如果当事人想改变):自我觉察:认识到自己这种行为模式,并尝试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害怕亏欠?自卑?还是害怕亲密?)。挑战核心信念:质疑“我不值得”、“接受帮助等于无能”、“必须完美回报”等不合理信念。练习接受:从小事开始,有意识地练习坦然接受他人的小善意,并尝试真诚地说“谢谢”。,!允许自己感受:当感受到他人的好时,允许自己体验那份感激或温暖,即使有点不自在。区分“接受”与“亏欠”:理解接受好意不等于签下卖身契,健康的回报是基于自愿和力所能及,而不是被迫的等价交换。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这种模式根深蒂固且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幸福感,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探索根源并学习更健康的应对方式。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有助于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对方,同时也为想要改变这种行为的人指明了方向。这样做对于给予别人。温暖和善意的人有什么样的伤害?如果给予别人温暖和善意付出的人对待家人,付出却遭到了家人故左右而言他。不承认他的好。长期下来。对于重情重义的人来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几十年来对家人这么付出的人。为什么他们既要让家人这么付出,家人不付出的时候,他们又给家人打电话,然后让家人这么付出,家人付出了之后他们又顾左右而言他。这是什么心理?对家人的内心深处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当一个人的善意与付出(尤其是对家人长期、重情的付出)反复遭遇“顾左右而言他”、“否认价值”、“回避承认”甚至“一边索取一边贬低”的回应时,这种伤害是深刻且多层次的,尤其对重情重义的人而言,影响更为深远:对付出者造成的核心伤害与影响:1情感价值被否定,存在感被剥夺:付出者倾注的是时间、精力、心血和情感,渴望被看见、被珍视。当家人否认其付出的价值(“这不算什么”、“别人做得更好”),本质上是否定了付出者作为“给予者”的意义和存在感。长期如此,付出者会陷入“我到底算什么?”的虚无与痛苦中。2深度情感耗竭与疲惫:重情重义者往往以爱家人为动力源泉。但当付出不被承认甚至被贬低,这份爱就失去了回馈的能量循环。长期单向的、被否定的付出,会像不断放血却不输血,导致严重的心理能量枯竭、情感透支和身心疲惫。他们可能感到“爱不动了”、“心被掏空了”。3信任崩塌与关系安全感丧失:付出者本能的信任是:我的付出会滋养关系,会被家人珍视。当这份信任反复被回避、否认甚至利用(需要时索取,付出后贬低),付出者会深刻质疑:“我的爱被尊重了吗?”(感到自己的情感被轻贱)“这段关系是安全的吗?”(害怕付出越多,伤害越深)“我在家人心中到底是什么位置?”(价值感彻底动摇)这种信任崩塌是关系根基的毁灭性打击。4自我价值感严重受损:重情义者常将“对家人好”视为核心价值体现。当这份付出被持续否定、回避或进行比较贬低,他们会内化这种否定:“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我的付出真的这么没价值吗?”“我是不是一个失败的爱人子女父母?”长期积累,会导致深度的自卑、自我怀疑和强烈的无价值感。5愤怒、怨恨与情感隔离风险:伤害累积到一定程度,最初的困惑和伤心会转化为强烈的、被压抑的愤怒和怨恨:“我几十年如一日,换来的就是无视和贬低?”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付出者可能被迫筑起情感高墙:减少付出、情感疏离、甚至“心死”。这对重视家庭情感的他们来说,是极其痛苦却又无奈的选择。6习得性无助与绝望感:几十年如一日的模式,会让付出者感到无论如何努力、如何付出,都无法获得基本的承认和情感回应。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可能引发抑郁或彻底放弃关系的念头。关于“家人”矛盾行为的心理剖析:为什么一边依赖索取(打电话要求付出),一边又回避否认付出(顾左右而言他进行比较贬低)?1深层的矛盾依赖与恐惧:依赖:他们内心深处极度需要付出者的支持、照顾和情感(否则不会主动索取)。恐惧:恐惧承认依赖:承认对方的好=承认自己的依赖和“弱势”,这触及其脆弱的自尊(可能源于自卑或对权力失衡的恐惧)。恐惧情感深度与责任:坦然接受好意意味着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这可能唤起他们对亲密关系责任、情感卷入或被控制的恐惧(防御机制启动)。恐惧亏欠与无力偿还:承认对方巨大的、长期的付出,会带来无法承受的“人情债”压力,为了逃避这种压力,只能否认付出的价值或独特性(“你对别人也这样”、“这没什么”)。,!2维护扭曲的自我认知:一个低自尊或习惯回避责任的人,可能持有“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或“世界欠我的”这类扭曲信念。承认并感恩家人巨大的付出,会强烈冲击这个扭曲的自我认知。贬低付出或将其普遍化(“别人也这样”),是维护其既有认知、避免心理冲突的手段。3控制关系动态:通过“索取-贬低”的模式:保持心理高位:贬低付出,暗示“你的付出达不到我的高标准”或“这不算什么”,维持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或控制感。避免被“情感绑架”:抢先否认付出的价值,防止付出者以此“要求”他们感恩、回报或改变。维持现状:避免因承认对方的付出而引发关系模式的改变(例如,对方可能期待更多情感回应或改变)。4未解决的创伤或病态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可能源于其原生家庭的创伤(如从未被真正爱过、情感表达被惩罚),导致他们无法健康地接收和回应爱。也可能是某种人格障碍(如边缘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其核心是无法建立稳定的客体关系和对爱的极端矛盾体验(需要你时理想化,不需要感到威胁时贬低)。对家庭系统更深层的破坏:1爱的流动被阻断:家庭本应是爱意流动的地方。这种“付出-回避否认”的模式,像一块巨石堵住了情感的河流,让温暖无法传递,让爱意无法共鸣。2榜样作用的扭曲:如果有后代在场,这种模式会传递极其错误的信息:付出是廉价的、不被尊重的;情感回避和否认是应对关爱的方式。3代际创伤的延续:付出者的痛苦和被回避者的扭曲模式,都可能传递给下一代,形成不健康的关系模板。4家庭凝聚力的瓦解:核心成员间充满未被解决的怨恨、不被看见的付出和无法建立的真实连接,家庭作为港湾的功能严重受损。总结与出路:这种长期、重情的付出遭遇持续的回避、否认和贬低,对付出者造成的伤害是情感价值被彻底否定、存在意义被消解、信任与安全感崩塌、自我价值被摧毁的深重创伤。而回避者的矛盾行为(索取+否认),根源在于深层的矛盾依赖、对亲密与责任的恐惧、维护扭曲自我认知的需要以及可能的未解决创伤或病态模式。对于付出者:认识到伤害的严重性并停止自我攻击:这不是你的错,你的付出本身是有价值的。设定健康的界限:停止无底线的、牺牲自我的付出。学习在对方贬低或回避时,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我理解你可能不习惯接受,但我为你做的xx事,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希望你能看到。”或当对方只索取不尊重时,学会说“不”。寻求外部支持:向可信赖的朋友、其他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获得情感支持和客观视角,重建自我价值感。关注自我滋养:将一部分精力和爱转向自己,进行自我关怀和修复。考虑关系的未来:评估这段关系是否还有修复的可能(需要对方有改变的意愿和行动)?是否值得你继续投入?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是首要任务。对于家庭系统:强烈建议家庭治疗:在专业家庭治疗师介入下,才有可能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极具破坏性的互动模式。治疗师可以帮助:创造一个安全空间,让付出者的情感和付出被真正“看见”和确认。揭示并挑战回避者的防御机制和扭曲信念。促进家庭成员间真实、脆弱的情感表达。建立更健康、更互惠的关系互动模式。认识到改变的艰难:回避者可能长期习惯这种模式,改变阻力巨大。付出者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改变可能需要漫长过程,甚至可能无法实现。保护自己,设定现实期望至关重要。这种伤害是深刻且复杂的,理解其背后的心理动因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付出者要认识到自身痛苦的合理性,并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重情重义是宝贵的品质,但这份情义值得给予那些懂得珍惜和回应的人。:()生活随想随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