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4章
“妈,你在这儿开厂,以后长时间就住这边了呀?”
“对,我想陪陪你外婆。”
老太太都八十多了,还得陪几年呢。
“那我爸没有意见吗?”
“他能理解我,他说家乡是根,你先回到根据地,他过两年会回来养老。”
“你们这么多年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能适应啊?”
“你这孩子,哪有不适应的。”
正说着,电话响了。
“你爸打的。”
妞妞抿嘴笑了,她就说嘛这两老口分开了电话费都得剧增不少。
电话里两人说说笑笑的,妞妞严重怀疑她妈妈已经将身后的女儿忘记了。
“妞妞回来习惯不?”
老天,还是她爸好啊,记得她回来度假。
“习惯,这孩子从小就能吃苦,早些年去在文工团慰问演出,再偏远的边境她都不怕。”赵大琼道:“她不挑食也不认床,再苦的条件都能过。”
妞妞。。。。。。我亲妈真了解我。
可不,当年自己进文工团的时候才十五岁,小小年纪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儿需要哪儿搬,去边境慰问演出她从来不会落下。
在那苦寒之地,有些女同志啃着干粮冻得眼泪鼻子一起流,但她只流鼻子不流眼泪:苦什么苦?她们仅仅只是来演出,来三五天就走,人家驻边战士一守就是两三年,甚至有八年十年的老班长,单从脸上都看不出年纪多大了。
满脸的高原红,满手的冻疮,遇上极端天气的时候巡逻还会遇上生命危险。
年纪小却不怕苦不怕累,多次受到了表彰,她的表演也得到了战士们的称赞,特别是变脸节目后,总会有川籍的战士问她家乡是哪儿的,家乡变化大不大?
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真的很大,她从九岁就离开了家乡,所以看着年轻战友们渴望的眼神自己觉得很对不住他们。
被战友们问了后,妞妞就特意写信问爸爸妈妈家乡的情况。
他们也会和家乡的亲人在信中打听一些情况,然后把了解到的内容写信告诉她,如哪一个地方有什么特产,哪儿又有新的建设等等,再后来,她下基层慰问演出时遇上战友们问,自己怎么着也能闲扯上几句,让那些小战友两眼放光。
团长都说她很有亲和力,能和战友们打成一片,没有脱离群众基础。。。。。。殊不知,这些都是因为她心细,因为她努力。
妞妞始终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的。
一直以来故乡的变化总是在信上,在电话中,这次探亲回来看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真是感慨万千。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好的政策扶持,好的领导,更离不开成功人士的贡献。”赵大琼道:“万安镇经济发展得相当好,这与你红英姨的付出分不开的。”
赵大琼将杜红英从七十年代搞作坊说起,听得妞妞感慨万千。
“我红英姨真是女中豪杰,商界杰英,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