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礼汀说什么,不需要你转述,我会掐着她的脖子,让她亲口告诉我。”
-
礼汀搭载公交车,穿过满是被炸毁的痕迹的建筑物。
远处空袭又来,导向是南区的沙漠,居民区周遭的空气有微微地扬尘。
“卖水果——”
“二手衣服打折买——”
霍姆斯的公交车硬着中国援助的纹样,绿白结构,窗明几净。
她穿着干练,却显得有几分苍白地病容。
礼汀在市中心的集市区下了车,走到亚达克深处的冰淇淋店。
这里形色各异的人,都礼貌亲近地对她打招呼。
店主是个包裹着头巾的漂亮女人。
她不断重复着蹩脚的中文:“你好,温澜。”
礼汀没把头发散下来。
她扎着高马尾,白皙的后颈渗出了一些细汗。
是的,她现在的名字,叫温澜。
“这段时间,你都没有来,我们都很想你。”
她知道眼前的女生,经常出入附近的领事馆,在进行翻译和反战争宣传。
今年春天,这里发生了79级的地震。
成千上万的建筑在地震中坍塌,数不胜数的家庭失去保障,没有地方可以去,被迫选择在外面流浪。
他们这群人,就是在这次避难的时候,认识温澜的。
她会说很多种语言,帮助当地的成年人,有序地进行领取医疗物品和食物的领用。
那次极大的浩劫,并没有引发哄抢资源,发生动乱。
温澜一直奔走忙碌,和世界各地运送物资的人,交流翻译,脱不了干系。
这里的居民温暖善良,月收入两三百的家庭。
维持基本生活很有问题,他们都在温饱线上徘徊。
她会用翻译的钱,资助小朋友上学。
他们牢牢记住了温澜的名字。
她在这里呆了接近三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