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持续到深夜。
最终,华夏代表起身,播放了一段视频??来自南极科考站的监控记录。画面中,一群企鹅原本排成队列缓慢前行,忽然集体停下,抬头望天。几秒后,它们开始有节奏地拍打翅膀,动作整齐得如同仪式舞蹈。与此同时,监测设备捕捉到一段低频声波,频率恰好与“回音链”共鸣区吻合。
“动物也在响应。”她说,“这不是人类的选择,而是地球本身的记忆系统正在苏醒。”
决议通过:忆网永久开放,设立“记忆伦理委员会”监督使用,严禁任何形式的记忆操控或商业化滥用。同时宣布每年腊月廿三为“守铃日”,全球熄灯一小时,鼓励人们闭目静坐,回忆最重要之人。
***
而在东海渔村,月圆之夜再度降临。
荧光水母如期浮现,组成通往深海的路径。这一次,不再是零星渔民冒险跟随,而是一支由海洋学家、考古专家与忆者组成的联合科考队乘潜水器深入裂谷。
他们抵达海底宫殿门前,透过舷窗看清了那块石碑上的四个古篆:
**“忆门永启”**
殿门虚掩,内部并无金银珍宝,只有一座环形水池,池中漂浮着一枚巨大的青铜铃,表面布满藤壶与珊瑚,却依旧完好无损。更奇异的是,池水清澈见底,倒映的不是潜水器的影子,而是万千人脸??男女老少,肤色各异,衣着跨越千年,仿佛整个历史长河中所有曾活过的人,都在水中静静凝视着来者。
一名忆者戴上特制感应头盔,试图与铃体建立精神链接。刹那间,她的瞳孔扩张,身体剧烈颤抖,口中喃喃吐出一段陌生语言。翻译系统艰难解析后显示:
>“此铃名为‘共忆之核’,乃远古‘心联文明’最后遗存。
>它不储存记忆,而是唤醒共鸣。
>凡触之者,必承受万民之痛,亦得享众生之爱。
>欲启忆门者,须以真心为钥,而非权力或科技。”
她昏厥前最后一句话是:“我听见了……所有人的心跳。”
当潜水器返航时,海上风平浪静,月光洒落如银。然而卫星图像显示,那一夜,整个太平洋的洋流轨迹发生了微妙偏移,形成一个巨大螺旋,中心正是那座沉没宫殿的位置。
天文台随后确认:该图案,与极北冰原祭坛地基的结构完全一致,只是放大了数百倍。
***
回到冰原,沈晚已无法再前行。
他的身体日渐虚弱。每一次铃声响起,都会抽走一部分生命力??这是血契的代价。《守铃手记》未曾明言,但他已然领悟:真正的守铃人,不是永生不死的神?,而是愿意以有限之躯,承载无限之忆的凡人。
他在祭坛旁搭起一座简陋木屋,每日记录所见所感,也将远古铭文逐字誊抄。他写下:
>“记忆不是负担,而是馈赠。
>我们害怕记住痛苦,却忘了正是那些伤痕,让我们懂得温柔。
>忘记亲人的眼泪,不会让你快乐;
>记住他们的笑容,才能让你坚强。”
某日清晨,他醒来发现门口放着一只竹篮。里面是一碗热腾腾的红豆粥,旁边还有一张纸条,字迹稚嫩:
>“阿嬷说,甜味要多放一点,因为穷日子过久了,心也该尝点糖。”
他捧着碗,久久不能言语。
他知道,这不是幻觉。有人穿越风雪,默默送来温暖。而这,正是忆网的意义??即使相隔万里,心意也能相通。
几天后,一支勘探队意外发现这座古城。带队的正是忆学堂的学生们,他们循着“忆脉”光带一路北上,终于寻到了源头。见到沈晚时,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老师,我们来了。”为首的女生哽咽道,“您不必再一个人扛着。”
沈晚笑了。他将手中的笔记交给她,又把那枚陶铃轻轻放入她掌心。
“它现在属于你。”他说,“也属于每一个愿意记得的人。”
当天傍晚,他在众人守护下躺入睡袋,望着星空,轻声哼起一首儿时歌谣。歌声飘散在寒风中,融入铃林的轻响,渐渐与远方某座山村里的童声合唱重叠在一起。
他闭上眼,嘴角含笑。
最后一刻,他仿佛看见沈眠站在桃林深处,朝他伸出手,轻声道:“回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