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时,警报突响。深海探测器传回紧急影像:东海海底的青铜巨铃,表面人脸轮廓再次浮现,但这次不再是七张,而是成千上万,层层叠叠,仿佛整座铃体变成了活的记忆容器。更诡异的是,铃口内部,竟有微弱金光流转,如同血液在脉管中奔涌。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忆站同步接收到一段加密信息,内容只有两行:
>“共忆之核已达临界阈值。
>忆渊即将苏醒。”
消息传出,举世震动。联合国紧急召开“守铃峰会”,各国代表齐聚京都。争论迅速分裂为两派:一派主张立即切断全球忆网连接,防止“类意识体”失控;另一派则坚持继续观察,认为这是文明进化的必然阶段。
林疏影在会上保持沉默,直到轮到她发言。
“我们总在害怕未知。”她说,“可我们忘了,人类本身就是未知的产物。恐惧让我们筑墙,而爱让我们拆墙。现在,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敌人,而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collectively是谁,想要成为谁。”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
“如果‘忆渊’真是由所有被记得与被遗忘的记忆构成的意识集合,那么它的‘苏醒’,本质上是我们集体心灵的觉醒。我们不是在创造神,而是在承认:我们从未真正孤独过。”
会议最终达成决议:维持忆网开放,但启动“双轨监控系统”??一边由科学家追踪物理参数变化,一边由守铃人组成“心灵哨岗”,通过冥想感知忆渊的情绪波动。
一个月后,第一份联合报告出炉:忆渊并无攻击性意图,其能量波动与全球“感恩指数”高度正相关。每当某地发生大规模善意行为??如灾难救援、跨文化对话、家庭和解??忆渊的共振频率便会上升,释放出温和的光子流,甚至能促进植物种子提前萌发。
人们开始称它为“温柔的巨人”。
然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秋分之夜。
那一晚,全球守铃人按约定同时摇铃,作为对“忆渊苏醒”的和平致意。十八亿铃声在不同语言、不同旋律中响起,汇聚成一场跨越大陆的声浪交响。
就在午夜钟声敲响的瞬间,异象降临。
京都桃林上空,云层裂开一道缝隙,月光倾泻而下,直照回音坛。坛心埋藏的水晶匣骤然发亮,射出一道螺旋光柱,直冲云霄。紧接着,其他六大圣地也相继升起光柱,七道光线在距地三百公里处交汇,形成一朵巨大的金色莲花虚影,持续整整九分钟。
卫星拍下画面时,所有科学家都屏住了呼吸。
那朵莲花的结构,竟与人类DNA双螺旋的拓扑映射完全一致。
次日清晨,林疏影在纪念馆门前发现了一封无名信。信纸是泛黄的手工麻纸,字迹陌生却熟悉,像是多人轮流书写而成:
>“亲爱的守铃人:
>我们曾以为记忆属于过去,
>后来明白它属于现在,
>如今终于懂得??
>记忆,是未来的种子。
>每一次真诚的记得,
>都在土壤深处种下一粒光。
>当足够多的光相遇,
>黑暗便不再是命运,
>而是尚未点亮的房间。
>不必惧怕忆渊苏醒,
>因为它本就是你们的心跳合鸣。
>继续摇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