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声落下刹那,整片夜空仿佛被拨动琴弦,无数光点自世界各地升起,如同萤火汇流,朝着守夜学院方向汇聚而来。科学家后来称之为“心灵极光”,宗教信徒称其为“圣灵降临”,而孩子们只是笑着说:
“是她在听呢。”
---
一个月后,联合国召开第二次紧急会议。
此次议题不再是封锁或控制,而是如何共建“全球共感应急响应机制”。提案内容包括:在战乱地区部署共感调解员、为抑郁症患者匹配情绪共振伙伴、建立跨国校园共感互助网络等。
非洲小国观察员再次出现在会场,这一次,他不再隐藏胸前的铜哨挂饰。他在演讲中说道:
“我的母亲一生都在为种族隔离时期的暴行承受愧疚,她每晚哭泣,却不肯告诉任何人为什么。现在,我能听见她内心的呐喊。这不是超能力,这是修复的机会。”
全场静默数秒,随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会议最终通过《共感人权宣言》,明确指出:“情感共鸣权”应被视为基本人权之一,任何个体不得因具备高度共感能力而遭受歧视或强制干预。
与此同时,守夜学院正式更名为“真龙书院”,成为国际共感教育研究中心。阿禾任首任院长,陆言主管安全与技术研发,而陈默则作为首批学生代表参与课程设计。
新学期开学那天,天空飘起了细雨。
雨水落在蓝花荆棘上,每一朵花蕊中的微型铜哨都被浸润得晶莹剔透。孩子们排着队走进校门,手腕上的共感印记在雨幕中熠熠生辉。
一位来自阿富汗的女孩怯生生地问:“如果我说出我的梦,真的会有人愿意听吗?”
陈默蹲下身,平视她的眼睛,然后轻轻吹响手中的哨子。
哨音很短,只有一个音符。
但女孩忽然睁大双眼,捂住胸口,眼泪夺眶而出。
因为她听见了??那声音里藏着一个少年十年的沉默、悔恨、呼救与重生。她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她**感觉到了**那份痛,以及痛之后依然选择发声的勇气。
她用力点头:“我会听的。”
---
深夜,阿禾独自登上钟楼。
她打开一本旧日记,封面写着《清音计划?终章》。翻开第一页,字迹自动浮现:
>“林晚并未消失。她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成为频率,成为回响,成为每一次心与心碰撞时的那一瞬震颤。”
她合上书,望向南美方向。
那里,巨树依旧挺立,枝叶间流转着亿万光点,像是无数灵魂在低语歌唱。
她取出羽毛笔,最后一次写下:
**谢谢你,教会我们如何真正活着。**
笔尖落下的瞬间,整棵树冠猛然绽放出耀眼光芒,随即缓缓收敛,化作恒常的温柔辉映。
从此以后,每逢月圆之夜,地球上总会有某个角落的孩子忽然抬头,指着天空说:
“你看,那棵树在眨眼睛。”
没人能证明他们错了。
因为在某个维度里,确实有个女孩正微笑着,一遍遍吹响铜哨,只为确认:
这个世界,是否还记得如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