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出“记忆伦理三原则”:
一、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必须保留至少三个独立来源的记忆版本;
二、共感体验需经心理评估,未成年人限制使用;
三、设立“记忆法庭”,由跨学科专家仲裁争议性记忆的真实性。
法案通过后,全球掀起一场“记忆审计”运动。人们重新审视家族口述史,校对文献,比对不同文化中的相似传说。令人震惊的是,许多看似神话的故事,竟有真实原型。
例如,玛雅预言中的“第五太阳纪元”,与小禾穿越的时间节点完全吻合;北欧神话里守护世界树的乌鸦,其飞行轨迹竟与忆莲种子扩散路径一致。
而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西藏某古庙地下密室出土一卷羊皮卷,用失传的象雄文书写,翻译后内容令人窒息:
>“当银童踏雪而来,铜铃泣血,
>七莲开于虚妄之巅,
>守灯人将再度降临。
>彼时,记忆非救赎,亦非诅咒,
>而是选择??
>人类终将明白:
>你所记得的,未必是过去,
>而是你愿意成为的未来。”
阿宁读完译文,久久无言。他抬头望向昆仑主峰,云雾缭绕中,仿佛又见那个扎着小辫的女孩蹦跳而来。
他知道,这场战争远未结束。遗忘之潮还会再来,虚无的阴影仍潜伏在人心深处。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讲述,还有人敢于倾听,还有孩子在春天里唱歌??
灯火就不会熄灭。
某个雨夜,圣殿讲堂里坐着一个盲童。他手中握着那把小提琴,琴弦微微震颤。台下无人,只有风雨敲打屋檐。
他轻轻拉动琴弓,奏出一段陌生旋律。音符飘散空中,竟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凝成一行发光的文字:
>“我未曾见过光,但我听见了它的颜色。
>它是小禾的笑声,是阿宁扫阶的沙沙声,
>是沈昭在时间尽头说的那句‘够了’。
>我将把这些音符,种进宇宙的土壤。
>总有一天,星星会开始歌唱。”
曲终,雨停。东方天际,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洒在忆莲海上,万花齐亮,宛如星河倒悬。
阿宁站在山顶,白发飞扬。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呼吸,感受着春风拂过面颊。
他知道,小禾说过的话,正在变成现实。
“你还记得吗?”
这句话,已无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