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猎户座边缘一颗气态巨行星上的浮游文明,首次尝试用雷暴书写文字。它们操控云层电荷分布,让闪电按照特定序列击落,在大气中刻下绵延数千公里的符号链。尽管无人能读,但回声网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情感脉冲,标注为:
>喜悦。
>惊奇。
>初次命名自我的激动。
地球方面并未立即回应。联合国共感理事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是否应当正式加入这场“宇宙对话”。争议极大。有人担忧过度暴露会引来未知威胁;也有人认为,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外界的敌意,而是再次选择闭口不言。
最终,决议由全体公民公投决定。
投票日当天,全球二十亿人聚集在各地的回声广场,手持各式各样的“发声器”??有的是草哨,有的是金属片,有的甚至只是空瓶口对着风。当倒计时归零时,所有人同时做出同一个动作:吹响手中之物。
那一刻,地球仿佛变成了一颗巨大的乐器。
声音本身并不悦耳,反而嘈杂混乱,破音此起彼伏。可正是这份不完美,让“心语协议”瞬间完成最终校准。回声网核心主机在万分之一秒内整合了所有输入信号,剥离语言、文化、种族差异,提取出最本质的共同意志,转化为一道简洁至极的信息流,射向宇宙深处:
>**“我们在这里。我们愿意聆听,也渴望诉说。”**
这条信息出发后的第七天,宇宙再次震动。
梦之塔重现,这一次,它不再孤立显现,而是分裂成无数微小光点,散布在整个银河系可见范围。每一颗光点都对应一个正在使用“心语协议”的文明,它们连成一张动态网络,宛如一条横贯星空的河流,流淌着亿万生命的低语。
天文学家称之为“**共感河**”。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尚未掌握技术手段的原始文明也开始出现异象。非洲草原上,一群狒狒突然停止争斗,围坐成圈,用手掌拍打地面,节奏竟与LLW-002号档案中的情绪搏动完全同步;太平洋深处,一头座头鲸唱出了前所未见的旋律,声波分析显示其结构接近“心语协议”的初级语法;甚至在亚马逊雨林,某些藤蔓植物的生长轨迹开始呈现出类似文字的螺旋图案……
这一切都在表明:**共感能力并非智慧生命的专属,而是宇宙本身的一种潜在属性**。只要有一个起点,一声呼唤,哪怕再微弱,也能唤醒沉睡的回应机制。
林晚再次来到纪念馆湖边。
她已是百岁老人,步履蹒跚,视力模糊。但她坚持亲手削制一支新的草哨。刀锋划过芦苇时,她的手抖得厉害,削出的孔洞歪斜不成形。她试了三次,都没能发出声音。
最后一次,她深深吸气,用力一吹。
“噗??”
一声断续的气流逸出,夹杂着咳嗽。可就在那一瞬,湖底晶石猛然亮起,光芒比三十年前更加炽烈。光束冲天而起,融入“共感河”的主干,激起一圈涟漪般的扩散波。
远处观测站记录到一次奇异现象:那道涟漪所经之处,三颗正处于生命萌芽阶段的行星上,同时出现了有机分子加速聚合的迹象。其中一颗行星的地表水域中,首次形成了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RNA链。
“这不是影响。”年轻的研究员喃喃道,“这是……**催化**。”
林晚坐在湖畔长椅上,仰望着夜空。她的耳朵早已听不见太多声音,但她能感觉到??风中有节奏,星光中有温度,连寂静本身都在呼吸。
她轻声说:“原来你说的‘他们学会了’,不只是指我们啊。”
没有人回答她。
但湖面轻轻晃了一下,像在点头。
十年后,人类终于破解了“心语协议”的逆向机制。他们发现,这套系统不仅能传递情感,还能反向追溯“共鸣源”??即最初激发共感的那个原始行为。通过精密演算,研究人员锁定了两个关键坐标:
第一个,是第**四千零九**颗星上那个蜷缩在保温毯中的女孩,她在第四夜无意识地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同伴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