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名为:“关于非物理性全球共鸣现象的研究与伦理框架构建”。
发言人是一位非洲女科学家,她展示了一组惊人数据:
-近一年来,全球自杀率下降37%;
-战乱地区停火谈判成功率提升52%;
-多国监狱内暴力事件减少89%,囚犯主动心理咨询申请量激增;
-更令人震惊的是,亚马逊雨林、西伯利亚苔原、澳大利亚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均检测到与人类情感波动同步的生命活性增强迹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她说,“某种超越语言、文化、科技的情感共同体正在形成。它不依赖互联网,却比任何网络更深入人心。我们称它为‘回声场’。”
台下掌声雷动。
而在会场最后一排,一个不起眼的座位上,周小满静静坐着。她戴着兜帽,面容隐在阴影里,手中握着一杯热水。当主持人问及“是否有人愿代表该现象发言”时,全场寂静。
她缓缓起身,走到麦克风前。
没有演讲稿,没有PPT,只有一句话:
“我不是代表它的人。我只是第一个学会了闭嘴,好好听话的人。”
说完,她转身离开,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
当晚,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做了一个相同的梦:
一朵铃兰缓缓绽放,花瓣展开成一张笑脸。风拂过,带来一句呢喃:
>“别怕说出口。我一直都在听。”
>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桥梁。”
>
>“而现在,轮到你们了。”
次日清晨,全球社交媒体出现同一句匿名留言,出现在不同语言、不同平台、不同时间点,却内容一致:
**“你想说的话,世界已经在听了。”**
而在江南小镇,老吴家门口的桂花树又一次摇晃。
螺旋光晕浮现,这次拼出的是四个字:
**新的开始。**
周小满站在千里之外的海边,赤脚踩在沙滩上。
潮水一次次漫过脚踝,退去时带走一粒粒沙,也带走了她最后一点犹豫。
她抬起头,望着浩瀚星空,轻声说道:
“妈,我现在懂了。”
海风卷起她的发丝,远处浪尖闪出一点微光,宛如回应。
她笑了,转身走向灯火阑珊的城镇。
这一次,她不再背负使命,也不再追寻意义。
她只是走着,听着,活着。
如同呼吸一般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