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早在左慈祖师传《金液丹经》的时候,便在丹经中提到了「金液还丹」、「调坎弄离」的说法,所以这本丹经实质上是「表说外内,内喻内丹」。
而当丹经传到了葛洪祖师时,仙翁便愈发看重内丹修行,并问道于魏伯阳,一同探讨内丹之道。
不止于此,葛洪祖师开山立派之前,四方游学,广修道法,承其师郑隐祖师守一法,承从祖葛玄符箓法,向其岳丈鲍太玄求尸解法与谶纬法,与道侣鲍潜光共参医道,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葛洪祖师将毕生所学融会贯通,从而享有了万法宗师之名,也成就了独属于三清山的内丹道。
葛洪祖师在开派本经《抱朴子》中明确传下内丹的修行之法,令弟子「于内精修内丹,于外兼修万法」,这也就导致了三清山是东道诸宗中唯一一个将内丹视为主流之法的仙宗。
而正是因为有这份渊源在,所以程心瞻才和崂山道士颇为聊得来,探讨全真内丹与三清内丹的异同,双方都是受益匪浅,引为道友。
在与崂山道士的交谈中,程心瞻对北道与北派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程心瞻自修行之初便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游南荒、探河湟、出海入蜀,到今天,再次结交黄海与北道,都是为了拓宽眼界,胸怀全局。
只有胸怀全局,才能知道重点在哪里,良机在何时,才能知道下一步应该要做什么。
而就在程心瞻说北论东、调琴阅经之中,时间也是过得飞快,转眼就是两年过去,如今已经是戊子年的春天了。
时近惊蛰,春雷隐隐,程心瞻也已经闭山起阵,准备迎劫。
对于这一次的劫雷,程心瞻还真没什么判断,一洗水劫平衡了水土,二洗火劫锻炼了金性,他猜三洗丹劫可能是金劫,进一步增补金性,也有可能是木劫,催发生机,以至于激生出丹气来。至于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可能,他却是猜不出来了,只能以不变应万变。
————
明四百六十八年仲春,二月初二,惊蛰日,龙抬头。
雷雨如约而至,海雾漫上岸来,铁槎山仅见九顶。
云光洞中,静坐入定的程心瞻睁开了眼。他起身走出洞府,来到洞口平台上,再度坐下。身上自然散发灵光,阻隔了风雨与泥水。
他把手一翻,祭出一张锦帕来。
这是一张九寸见方的手帕,白底,入手冰凉,细腻光滑,如白雪之素雅,泛珍珠之光泽。在帕上正中,绣有一条螣蛇和一只飞鸟。
螣蛇以银线勾勒轮廓,填以云纹,几乎与白帕底色融为一体,若隐若现。飞鸟则更为写意脱形,只寥寥几笔灰线,便显出一个在风中振翅腾飞的鸟儿,至于具体是什么鸟,却又难以识别。
螣蛇风鸟盘旋而飞,一银一灰,若是拿远了看,又分明是一个太极图的样子。
这便是程心瞻在这两年里,以云锦为基材,合五色毒瘴、云堂罡气、重云罡气、烂桃煞气、风马罡气、烟树煞气并螣蛇法意、风鸟神韵等八种灵物而成的法帕。
他起名为「八宝云光帕」。
程心瞻把帕子轻轻一抛,法宝便大放毫光,飞上天后,又骤然散作云雾,并迅速弥漫开来,转眼之间便把铁槎山裸露在海雾之上的九顶也淹没了。
云雾上接天云,下连海雾,浑然一体,一片茫茫,唯有一条螣蛇、一只风鸟在云雾中穿梭飞翔。
辰时。
天空中,云雾里,凭空有丝丝缕缕的紫气出现。
又是紫霄雷劫。
程心瞻外祭金丹,高浮于天。
紫气很快汇成了雷云。
“昂——”
雷云成型后,便劫雷生发,但响起的却不是料想中的雷声,而是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