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大海这么一嘟囔,赵振国琢磨出味儿了:老陈这人,可不就像秃子脑门儿上的虱子??明摆着有问题嘛!
可再一寻思王大海话里话外的意思,老陈那家伙,警惕性高得跟护犊子的老母鸡似的,王大海压根儿就靠近不了他那棚子半步。
甭说拿到啥铁板钉钉的实质性证据了,就连瞅一眼棚子里头啥光景都难呐。
赵振国忍不住吧嗒吧嗒嘴,要不咋说京城这地界儿,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得跟乱麻团似的呢!
这要是在他老家那儿,把王新军怀疑的那。。。。。。
巡演的第四站,他们来到了西南山区的一个小镇。这里地势陡峭,山路蜿蜒,四季如春,却因交通不便,发展滞后。晨曦和林强刚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层层叠叠的梯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
“这里的风景真美。”晨曦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但这里的生活,应该不容易。”
林强点头:“山路难行,很多孩子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
社区负责人是一位中年男子,姓周,是本地人。他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带他们参观了社区活动中心。这是一座老旧的砖房,墙壁斑驳,但内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们这里的老人,很多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周叔说,“年轻时种地、砍柴、打猎,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便,生活也变得困难。”
晨曦听后,心中一动:“那我们能不能,把舞蹈和他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林强立刻明白她的意思:“用他们熟悉的动作,编成舞蹈,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课程第一天,报名人数依旧寥寥。晨曦和林强并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志愿者们走进大山,挨家挨户拜访。
他们走进一户人家,屋前种着几棵桃树,树下坐着一位老人,手里拿着一根竹编的背篓。
“我年轻时,背着这背篓,翻山越岭去赶集。”老人名叫陈伯,声音沙哑,“现在腿脚不行了,背不动了。”
晨曦蹲下身,轻声问:“您愿意和我跳一支舞吗?用您的背篓,跳一支属于您的舞。”
陈伯愣了一下,随后缓缓点头:“我试试。”
晨曦为他编了一支舞,名叫《背篓里的岁月》。舞蹈动作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老人背着背篓,缓慢前行,仿佛走在山路上,然后缓缓放下,转身,迎接孩子的归来。
陈伯跳完,眼角湿润:“原来,我还能跳。”
“您不只是跳得动,”晨曦轻声说,“您还在用舞步,告诉孩子,您这一生,从未停下脚步。”
第二天,课程报名人数翻了一倍。第三天,整个活动中心都被挤满了。
晨曦和林强趁热打铁,开始组织小型汇报演出。他们鼓励老人们写下想对孩子说的话,再将这些话语编入舞蹈中,用动作表达出来。
“我以前觉得,我这一生就这样了。”一位姓王的阿姨在课堂上说,“孩子们都走了,我也老了,没什么可期待的。可你们来了,带着舞蹈,带着爱,让我重新找回了活着的意义。”
她的儿子在沿海城市打工,已经两年没回家。可当她跳完那支专门为母子设计的舞蹈《归乡》后,儿子竟然主动打来了视频电话。
“妈,我看到你跳舞了。”儿子在电话里哽咽,“你跳得真好。”
王阿姨眼眶红了,却笑着点头:“你也要学,下次回家,我们一起跳。”
演出当天,晨曦和林强站在后台,看着台上那些原本沉默寡言的老人,如今牵着子女的手,跳着他们教的舞,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你看,”晨曦轻声说,“沉默也能被舞步打破。”
林强握住她的手:“是啊,只要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爱就会重新流动。”
演出结束后,他们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写信的是一位独居老人,信纸有些泛黄,字迹略显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