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贤德闻言,立时拱手,头微侧,义正词严且悲痛道:“在下全家,逢此恶妖,实在无辜!”
姜瑶转头复又看向被她困住的恶妖,此时已是双目通红,四爪疯刨,拼了命地想要逃脱。
此妖伤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赵贤德因怨念甚重,化为厉鬼,是事出有因。唯独这镇魂符和杀鬼阵,实在有些突兀。
修道之人,怎会不知杀鬼阵甚损阴德?便是妖道,纵妖害人,也无须行此损人不利己之事。且……姜瑶看着那疯狂的犬妖,微微抿唇,犬性忠,此事怕是另有内情。
姜瑶思来想去,决定自己谈个究竟。
念及此,姜瑶施法,暂封了那犬妖的神志。犬妖当即便陷入昏迷,身体软塌塌地倒了下去。
犬妖昏迷后,姜瑶收回术法,将其平放于地,随后盘腿坐于其前,合目,抬手结印。
姜瑶的神志,很快便入了那犬妖的识海。犬妖记忆中的一切,宛如一场身临其境的戏剧,呈现在姜瑶面前。
自犬妖睁眼之时,记忆中便一直是一名男子。男子望之三十来岁,身材适中,衣着清贵,面上时常带着和善的笑意。这男子待犬妖很好,照顾喂食,陪伴玩耍,哪怕犬妖犯错,也只是在屁股上不痛不痒的轻打一下,随后笑而摇头。
从犬妖的记忆中,姜瑶看得出来,这男子家境极好,所住宅院精致宽阔,房中陈列精致,平日衣食讲究。
因此犬样貌似狼,男子还给犬妖取了个名字,唤作狼幺儿。
狼幺儿跟随男主人过了好几年无忧无虑的日子。而姜瑶也从这期间的记忆中了解到许多信息。这男子名唤周梓,当地涂山城人士,是个白手起家,漂泊在外的茶叶商人。
他常往来于各地收茶,卖茶,多年未回涂山,他为人守诚,心怀仁爱,亦有些许义气,所以生意做得很好,赚了很多钱,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在狼幺儿两岁那年的一个傍晚,周家刚吃完晚饭,狼幺儿在院外陪着周梓纳凉睡觉时,周梓收到了一封来自涂山城的书信。
看完书信后,周梓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沉默了许久,随后将妻儿全部唤了出来。
也就是在狼幺儿这日的记忆中,在周梓跟家人的讲述中,姜瑶方才知晓周梓的身世。
周梓生于隶属涂山城的周家村,自幼父母亡故,飘零无依,是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长大的。周家村百姓怜他无依无靠,这户人家接他去住几天,那户人家又接他去住几天,而村里的教书先生,也施恩于他,不收他的束脩。
周梓虽六情缘薄,却又是幸运的,遇上那么多良善之人。完全在他人的善意中长大的周梓,长大后性格温和,品性纯良,人品更是贵重,是个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
十五岁那年,家乡大旱,那一年乡亲们颗粒无收,虽不至于饿死,但许多人饥一顿饱一顿。周梓第一次意识到贫穷的可怕,便立志要赚钱回来,要让这些抚养他长大的人,过上好日子。
于是在旱灾过后,十六岁的周梓,辞别乡里,出走家乡,外出谋生。凭着聪明才智,还有贵重的人品,周梓很快便得贵人赏识,后来又辗转接触到茶叶生意,自此白手起家,打拼下一番家业。
而自打周梓挣钱开始,便每年差人往家乡送钱送粮,没有一年断绝。
而这封信,便是家乡的来信,说是族长病重,临走前有要事托付于他,希望他能归乡。
周梓深受乡亲恩德,自是答应。且他在外漂泊已久,此番也想借此机会,带着妻儿一同归乡,在家乡扎根落地,往后可以更好地造福乡里。
于是狼幺儿,便跟着它的主人周梓,一道回了涂山城周家村。
回到周家村后,周梓在老族长的嘱托之下,接下了族长的担子。安排了老族长的后事后,周梓便开始大刀阔斧地造福乡里。
先是出资修桥铺路,又怜惜如自己这般的孤儿,建了资善堂,专门收养孤儿以教养。他还建立义诊堂,专为没钱看病的百姓看诊,收容病患,用药分文不取。
关键这周梓还很聪明,他在涂山城附近购置许多山头,专门用以种药,不仅做起了药材生意,赚得盆满钵满,还使得义诊堂的药材供应不断,形成了极好的良性循环。
他还以爱犬狼幺儿的名义做功德,收养流浪猫狗,安置于自管辖之下的山头里,好生养着。
总之这周梓,是个世间难得一见的大好人。
而这么多年,无论周梓去哪里,做什么,狼幺儿都一直陪在周梓身边。它很聪明,记住了很多词,有时周梓给它一个眼神,它就知道主人要什么,它就好似周梓一条外置的臂膀,什么都会帮周梓,一人一狗,感情极好。
在狼幺儿八岁那年,跟随周梓前去巡查收留孤儿的资善堂。怎料刚到,便听到里头的先生在训斥一位少年。
周梓上前询问原因,原是那少年不读儒家经典,却是个一心向道的。先生气他鼓弄怪力乱神,不图上进,辜负了周梓一片好心。而少年无论如何都不愿放弃自己所好,不服管教,这才引来先生训斥。
周梓听后失笑,不仅没有帮着先生训斥少年,反而说道:“我在外漂泊多年,深感世事无常。我建资善堂,实为幼有所养,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报答。我只盼着,他们长大后,皆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幸福地度过这一生,足矣。先生何必训斥,寻仙修道,斩妖除魔,怎么不算是一种活法呢?他开心就好,何必责骂?”
资善堂先生听后,连带着将周梓也骂了几句,周梓只得赔笑称是。先生也知周梓所言有理,随便骂了几句后,便气呼呼地拂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