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阿妈一辈子被人叫‘老陈家媳妇’,今天我才敢说:我姓李,我叫李秀英。”
展览开幕当天,人流如织。一位记者问林小禾:“您觉得这场展览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她指着角落一幅作品??一个歪歪扭扭的“人”字,旁边标注:“盲人阿姨口述,孙女代笔。”
“意义不在字写得多好看,而在终于有人愿意承认:她存在过。”
展览持续两周,观众逾五万人次。社交媒体上,#她终于写下了自己#话题阅读量突破十亿。更有数十家企业主动联系,愿资助偏远地区女性扫盲项目。
然而,风波并未终结。
某晚,林小禾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录音。背景嘈杂,有人怒吼:“这种煽动性项目必须停掉!再搞下去,村里男人还怎么管女人?”随后是一个熟悉的声音??竟是桐木坪村支书的儿子,曾在夜校报名又中途退出。
她沉默良久,将录音转给公益律师团队,同时起草了一份公开声明:
>“我们从未试图颠覆任何家庭秩序,只想还给女性一个基本权利:认识自己。
>如果‘识字’被视为威胁,那正说明它曾经多么稀缺。
>我们不停止,也不会妥协。因为沉默的成本,已经由无数母亲承担了一个世纪。”
声明发布次日,村支书亲自来到学堂。众人屏息等待冲突爆发,却不料老人拄着拐杖,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学课本。
“我来报名。”他声音低沉,“我老婆不识字,一辈子没坐过火车。上个月我去城里看病,她非跟着,结果在车站走丢了。找了六个小时……她蹲在厕所门口哭,说看不懂牌子。”他顿了顿,“我想学,帮她认路。”
林小禾亲自为他办理登记。
一个月后,“素心之道”挂牌仪式如期举行。山谷披上节日盛装,彩旗飘扬,歌声阵阵。联合国代表致辞时说:“在全球仍有近八亿文盲的今天,‘回声谷’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施舍,而是正义。”
仪式结束后,林小禾登上朗读崖,再次按下录音键。
“今天是母亲诞辰九十九周年。九十九年前,她出生在一个连女孩都不准取正式名字的村庄。而今天,她的名字被镌刻在世界遗产名录上。这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回响的开始。”
她停顿片刻,轻声说:
“妈,我替您看见了光。我也追着它走了很远。现在,轮到更多人一起走了。”
风掠过山谷,带来远处孩子们齐声诵读的声音:
>“天亮了,
>她们睁开眼,
>不再问能不能,
>只问要不要。
>要自由,要名字,要说话,
>要把沉默烧成灰烬。”
林小禾关掉录音,望向远方。
春天仍在继续。
而回声,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