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春色满棠 > 第491章 我这一去若回不来(第2页)

第491章 我这一去若回不来(第2页)

守路的男人中,有人默默放下了木棍。

当晚,村委会破例开放了仓库,临时改作教室。二十多名妇女挤在长条凳上,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攥着皱巴巴的作业本。林小禾站在黑板前,写下第一个字:“我”。

“这个字,不是谁赐的,是你们本来就有。”她说,“它的一撇,是你出生时的哭声;一捺,是你活到今天的脚印。”

一位中年妇女突然站起来,声音哽咽:“我婆婆死了三十年,临走前才告诉我,她本名叫赵玉梅,不是‘张家妈’……我今天想替她写下来。”

她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三个字,然后跪倒在地,嚎啕大哭。整个屋子静了下来,随后,一个接一个的女人掏出纸笔,写下自己、母亲、祖母的名字。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姓名,像种子一样,在昏黄的灯光下悄然发芽。

三天后,展览如期举行。村民们自发清理了晒谷场,挂起彩布,摆上长桌。百位老年女性的“第一个字”投影在白色幕布上,伴随着她们亲口讲述的声音。当听到“我不是赔钱货”“我姓王,不姓夫”“我活着,不是为了生儿子”这些话语时,许多男人低头沉默,有的甚至悄悄抹泪。

仪式结束时,村支书走上台,手中捧着一本破旧的户口簿。“我宣布,从今往后,村里所有妇女在登记时,必须填写本名,不得再以‘某氏’替代。”他顿了顿,“我老婆叫周桂兰,今年五十八,明天开始,她要去夜校上学。”

掌声如潮。

回到回声谷,林小禾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信。沈云岫的孙女写道:“祖母若知您今日所为,必含笑九泉。她晚年常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让女人敢抬头看天。’如今,您让她们不仅抬头,还伸手触到了光。”

她将信读给陈砚听,两人相视而笑。

“下一步呢?”他问。

“我想重建湘南那所夜校。”她说,“不只是为了纪念,而是让它真正活过来。我们要建一座‘女性记忆馆’,收藏所有母亲们的手稿、口述、物件。还要办一所流动夜校,每年走十个最偏远的村子。”

“资金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愿意提供初期资助,国内也有企业响应。但更重要的是??”她望向窗外正在排练朗诵的孩子们,“我们要让更多人相信,这件事值得做。”

几个月后,湘南“妇女识字所”旧址动工重建。奠基仪式上,林小禾将母亲的教案、沈云岫的日记、陈雨晴的未寄信件,以及石阿?的手抄本,一同封入地基下的时间胶囊。碑文由她亲笔撰写:

>“此处曾熄灭,亦曾重燃。

>火种不灭,因有无数无名之手,暗夜传递。

>今日重建,非为怀旧,乃为启程。

>愿后来者步入此门时,皆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工程期间,林小禾坚持每日到工地查看。一日傍晚,她发现一位老农蹲在墙角,用树枝在地上反复描画。走近一看,竟是“女人也是人”五个字。

老人抬起头,咧嘴一笑:“我在练。我媳妇报名了,她说等学校盖好,我要能给她读信。”

林小禾鼻子一酸,蹲下身,握住他的手:“我教您。”

与此同时,《回声集?第一辑》正式出版。书中收录了百位女性的口述故事、识字历程、人生转折,附录中还有《识字娘子军》的乐谱与教学指南。新书发布会设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座无虚席。一位年轻记者提问:“您觉得,这场运动最终能改变什么?”

林小禾平静回答:“我不期待立刻改变制度,但我相信,当一个女人能写下自己的名字,她就不再轻易接受‘你不配’这三个字。当她能讲述自己的故事,她就拥有了抵抗遗忘的力量。改变,从来不是一声惊雷,而是一粒种子,在无数个夜晚,悄悄破土。”

发布会后,一位白发老太太颤巍巍走上台,递给她一只褪色的红布包。打开一看,是一本小学语文课本,内页用铅笔密密麻麻标注着拼音与注释,扉页写着:“张秀英自学笔记,1973-1975。”

“我今年八十一了,”老人声音微弱却坚定,“这辈子没上过一天学。去年看到你们的展览,我开始跟着孙女学拼音。这是我写的第一个故事:《我为什么叫秀英》。”

林小禾接过稿纸,读着那歪斜却认真的字迹,泪水盈眶。她当场宣布:从今往后,《回声集》每出版一辑,都将设立“无名者专栏”,专收普通女性的自述文字。

秋去冬来,回声谷迎来第一场雪。林小禾在档案室整理资料时,偶然发现母亲教案的夹层中还藏着一张小纸片。展开一看,竟是半首诗,字迹清丽,似未写完:

>“她们从灶台边起身,

>从井沿旁转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