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贾玥便邀了迎春、探春一同去瞧黛玉。后罩房里,黛玉正倚窗读书,见她们来了,忙起身相迎。贾玥见她面色苍白,屋内陈设简朴,心中更是不平。
自此,贾玥常来寻黛玉说话。她发现宝玉每每纠缠黛玉,不是要一同看诗,就是要讨她做的香囊。黛玉碍于情面,不好拒绝,却总在二太太王氏面前刻意避着宝玉。贾玥看在眼里,心中了然。
一日,宝玉又闯进黛玉房里,非要看她新写的诗。黛玉推说没有,宝玉便闹起来,竟要翻她的书案。正巧贾玥进来,见状沉了脸:"宝二哥哥,女儿家的闺房岂是随意翻检的?"
宝玉讪讪地走了。黛玉眼中含泪:"多谢玥妹妹解围。"
贾玥握住她的手:"你何苦忍他?"
黛玉低声道:"外祖母疼他,二舅母又我若太生硬,倒显得不识好歹。"
贾玥回家便将此事告诉了祖母。襄宁长公主拍案而起:"好个史氏!纵着孙子胡闹,却委屈人家姑娘!"当即命素梅姑姑,将消息捅到了贾政耳中,只等着看他好好管教宝玉。
贾政得知宝玉整日在内帷厮混大怒,立刻命人将宝玉提来。宝玉还不知何事,进来见父亲面色铁青,吓得腿软。贾政厉声道:"孽障!不思进取,专会搅扰姐妹,明日就搬到前院去,我亲自看着你读书!"
宝玉哭求,贾政更怒,命小厮立刻收拾东西。老太君史氏闻讯赶来,贾政跪禀:"母亲,儿子管教不严,致使这孽障荒废学业,如今再不管教,将来何以立足?"
史氏见贾政坚决,又确实有理,只得叹息应允。
当晚,黛玉听闻宝玉被挪到前院,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窗外月色如水,她轻轻抚摸着母亲留下的玉佩,第一次觉得这深宅大院,也有了一丝暖意。
三载光阴如白驹过隙,林黛玉已在荣国府住了整整三年。这日清晨,她站在窗前望着院中那株瘦弱的梅树,十二岁的少女身量渐长,一袭淡紫色衫子衬得肌肤如雪,眉间那点愁绪却比初来时淡了许多。
"姑娘,该去给老太君请安了。"紫鹃捧着铜盆进来,见黛玉又在出神,轻声提醒道。
黛玉收回目光,轻轻点头。这三年来,外祖母史氏待她极好,吃穿用度与迎春、探春一般无二,却从未提及让她们学习管家之事。每日不过是跟着女夫子读书习字,偶尔抚琴作画,倒像是要把她们养成笼中的金丝雀。
正思索间,忽听院外传来一阵说笑声。黛玉透过窗纱望去,只见宁国公府的嫡孙女贾玥带着几个丫鬟从廊下经过,那笑声清脆张扬,与荣国府内谨小慎微的氛围截然不同。
"听说玥姑娘已经开始学习管家之事了。"紫鹃一边为黛玉梳头,一边低声道,"长公主亲自教导,连账本都让她过目呢。"
黛玉手中帕子微微一紧,却不言语。她何尝不想学这些本事?母亲曾说过,女子也要懂得持家之道。只是外祖母不提,她一个客居的表姑娘,又怎好开口?
三日后,宁国公府设宴,两府女眷齐聚。黛玉随史氏前往,宝玉还想赖在史氏身边,没一会儿便被四房五房的少爷们拉着去了侧厅。黛玉刚入席就感受到一道锐利的目光,襄宁长公主满头银丝却精神矍铄,正上下打量着她。
"本宫记得荣府几个姑娘也不小了吧?"在瞧见孙,襄宁长公主忽然开口,声音洪亮,"怎么还住在荣禧堂后罩不成荣国公府已经艰
席间顿变,强笑道:"她们年纪尚小,住得近些我好照应。"
"十来岁还小?"襄宁长公主冷笑,"我们府的姑娘们至今只学些琴棋书画,连国府养的女儿只会吟风弄月,将
这话如一把尖刀,直刺佛珠的手微微发抖,却不敢出声辩笑,荣府众人则低头不语,气氛尴尬至极。
"有些事情本宫原以为不用说的那般仔细,只是没想到……"襄宁长公主故意道,"你应该知道贾家不能失了体面,哪怕是庶出的姑娘,那也是贾家女,不能为妾!贾家堂堂公府门第,丢不起那个人!"
史氏听着襄宁长公主明里暗里的讽刺,终于坐不住了,强撑着笑道:"公主提醒的是。我原想着姑娘们还小,既然公主都这么说了,回去就安排她们学起来。"
回府后,史氏果然命人将迎春、探春和黛玉分别安置在相邻的三个小院,又指派李纨教导她们管家之事。黛玉搬入新居那日,看着虽不宽敞却总算有了自已天地的院落,心中五味杂陈。
"林妹妹,"李纨带着账本前来,温声道,"从今日起,我教你们看账、理事。老太太吩咐了,每日上午读书,下午学这些。"
李纨不过二十出头,却因守寡而常年素服,眉宇间总带着一丝哀愁。但她教起姑娘们来却极认真,从银钱出入到人情往来,事无巨细。黛玉聪慧,一点就透,常得李纨称赞。
这日学完对账,黛玉见李纨神色疲惫,便命紫鹃沏了参茶奉上。
"大嫂子辛苦了。"黛玉轻声道,"既要教导我们,又要照顾兰儿。"
提到贾兰,李纨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兰儿懂事,自已读书用功,倒不用我多操心。"
黛玉想起那个总在廊下读书的瘦小身影,忽然有了主意。次日清晨,她亲自捧着几册手抄本来到李纨院中。
"这是我父亲批注过的《论语》和《孟子》,"黛玉将书递给惊喜的李纨,"我连夜抄了副本,送给兰儿。父亲批注浅显易懂,或许对兰儿有益。"
李纨接过书册,见字迹工整清秀,墨香犹新,显然是黛玉熬了一夜抄就。翻开内页,林如海的批注果然精辟独到,句句切中要害。
"这这太贵重了"李纨声音哽咽,贾兰也红了眼眶,跪下就要磕头。
黛玉连忙扶起:"兰儿快起来。父亲常说学问要与人分享才有价值,这些书在书房也是蒙尘,不如让兰儿读了,父亲也会欣慰的。"
李纨拭泪道:"妹妹大恩,我们母子没齿难忘。"
自那日后,李纨教得更加用心,常与黛玉讨论治家之道。黛玉则将所学默默记在心中,偶尔提出见解,连李纨也惊讶她的悟性。而贾兰得了林如海的批注,学业大有长进,对这位表姑姑更是敬爱有加。
一日傍晚,黛玉独坐窗前,看着院中那株梅树已抽出新枝。她忽然明白,襄宁长公主当日的刁难,竟阴差阳错给了她展翅的机会。而李纨母子的真挚情谊,更让她在这深宅大院中感受到难得的温暖。
"姑娘笑什么?"紫鹃好奇地问。
黛玉轻抚桌上的账本,嘴角微扬:"我在想,父亲若知道我学会了这些,定会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