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机器人和机器狗的使用寿命可能只有半年。
关键是机器人和机器狗已经量产了两万多个。
有些已经运送到中转站了。
回炉重造肯定是不行的。
孟川看着照片上,沙土在金属表面留下的划痕像细密的蛛网。
“换材料行不行?用钛合金加陶瓷涂层,硬度够不够?”
孟川亲自打电话过去询问。
“试过了,陶瓷涂层容易碎。”
工程师摇摇头,但有些犹豫地说道:
“我们之前一起讨论了一个或许可行的方案。就是试试仿生结构。像骆驼的膝盖那样,关节处加个伸缩式的防尘套,沙土进不去。”
孟川虽然听不懂,但马上就是拍板:
“赶紧做样品,如果可行就要大批量地生产。争取下周送到中转站。”
因为时间已经不多了。
必须要尽快把样品送上去,等到了火星再给机器人和机器狗加装。
“对了,制氧机和二氧化碳转化装置怎么样了?首批耐寒植物种子能按时送过去吗?”
孟川继续问道。
“制氧机没问题,在地球上做过模拟测试,一天能产5000升氧气。满足三个人一天所需是绰绰有余的。”
正常一个成年人,一天需要的氧气也不过是500升左右。
5000升氧气理论上是可以满足十个人一天所需的。
“就是二氧化碳转化装置有点小问题——火星大气里的氩气含量比预想中高,会影响催化剂的效率。”
工程师汇报道:
“不过化学部的人说下周能拿出改进方案。植物种子已经打包好了,就等下一批星舰升空。”
孟川点点头,刚站起身,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黄老的电话。
“小孟啊!在不在家,你家的酒我可是好久没喝了。”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惯有的温和,却隐约藏着点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