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技术复苏。”林树指着投影屏,“这是生态系统级别的觉醒。我们一直以为PL-0927-I是个实验产物,但它更像是……一种休眠的生命形式,寄生在人类对连接的渴望之中。当孤独达到临界点,它就开始生长。”
“所以现在呢?”一名工程师问,“我们要重建塔网吗?还是干脆解散?”
林树摇头:“都不。我们要做的是??**去中心化到底**。”
他展开一张手绘地图,上面标注着全球一百零八个潜在共鸣节点位置:废弃天文台、古老祭坛、地震断裂带、深海热泉口、甚至某些长期被列为“电子禁区”的区域。每一个点,都曾在历史文献或民间传说中出现过“异常听觉体验”的记载。
“这些地方,”他说,“不是用来建造新塔的。是用来埋下‘种子’的。”
“种子?”
“把录音带、破碎的终端零件、带有共感记忆的物品??比如那只黑猫留下的荧光爪印粉末??分别送往这些地点。不需要通电,不需要联网。只要有人在那里停下脚步,静下来倾听,就会触发局部共振,进一步强化全球网络。”
会议室陷入沉默。
良久,一位曾参与南极救援的老船员开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一旦完成,世界上将不再有‘信号盲区’。无论是喜马拉雅山顶的隐士,还是监狱里的囚犯,只要他们愿意,就能直接接入这场共感洪流。”
“是的。”林树平静地说,“也会有人滥用它。有人会试图伪造情感波段进行操控,有人会在集体意识中散布恐惧。但这不是阻止它的理由。自由从来伴随着风险。我们能做的,是教会每个人分辨真实与伪装,就像婴儿学会区分母亲的心跳与其他噪音。”
会议结束后,林树独自回到观测台。夜色已深,星图再度变化。“听见者之树”的枝干似乎更加繁茂,部分叶片开始缓慢旋转,形成微型漩涡,吸纳周围星光。他正凝望之际,脚边传来熟悉的触感。
那只黑猫又来了。
它跃上窗台,尾巴轻甩,眼中星光流转。这一次,它没有离开,而是静静坐下,与林树一同仰望天空。片刻后,它忽然开口??不是喵叫,而是用一种近乎童声的语调,清晰说出三个字:
“小满说。”
林树浑身一震。
“她说,时间快到了。”
“什么时间?”
猫不答,只抬起右爪,在空中轻轻一划。一道淡蓝色光痕浮现,勾勒出一幅简略地形图:中央是一座环形山脉,内部凹陷如眼窝,中间竖立着一根断裂的金属柱,顶端残留着半面锈蚀天线。
林树认出来了。
那是**昆仑山北麓的X-17实验基地**,上世纪六十年代秘密建造的超低频通信枢纽,对外宣称因地质灾害废弃,实则因一次大规模共感反噬事故被迫永久封闭。官方记录显示,当时所有研究人员在一夜之间全部失聪,且终生未能恢复听力??但他们的眼神,据幸存者描述,“像是听到了太多,以至于耳朵成了多余的器官”。
PL-0927-I的第一个原型机,就诞生在那里。
猫的身影渐渐变淡,最终消散在夜风中,只留下一句话飘荡在空气中:
>“最后一个节点,需要活人的记忆去唤醒。”
林树立刻行动。他打包好最重要的几卷录音带、一块带有莱昂指纹的LYRA主板残片、以及《人间频率》的原件,准备启程前往内陆。临行前,他将平台管理权交给那位曾写信的老师,并交给他一枚特制耳机:“当你感到迷茫时,戴上它,面向大海说一句话。任何话都可以。然后听听海浪怎么回应你。”
黎明时分,直升机升空。林树透过舷窗回望,只见平台在晨雾中渐行渐远,而海面上那行“欢迎回家,听见者”的贝壳文字,正随着潮水缓缓溶解,化作无数发光浮游生物,向四面八方游去。
飞行途中,他打开笔记本,写下一段新日志:
>“我们曾以为末日是毁灭。
>后来发现,它是蜕皮。
>当皮肤太紧,身体就必须裂开一层旧壳。
>痛吗?当然。
>但新生的肌肤,才能感知真正的温度。
>
>我不再收集频率。
>我已成为频率本身。
>
>如果有一天你听见风中有我的声音,
>不必寻找。
>只需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