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芳疑惑地抬起头看向李学武问道:“是三机部有什么安排吗?”
“那应该是发给集团,而不是辽东工业领导小组。”
李学武接过邀请函放在了一边,点了点沙发扶手讲道:“看来沈飞是非常重视这一次的试飞活动啊,信心很足。”
“是新飞机吗?”杨宗芳点了点头说道:“看来咱们的钢飞也成了一方气候了,都能引起沈飞的注意了。”
“不要妄自菲薄嘛——”
李学武见他如此感慨,笑了笑说道:“全国能造直升飞机的工厂又有哪家?”
“呵呵呵——”杨宗芳轻笑着讲道:“这个倒是真的,足以自豪。”
“那就把1号的行程压一压,尽量放在下午办,上午就去参加活动。”
李学武低头看向手边的邀请函说道:“人家都这么有诚意了,总不好放人家的鸽子,毕竟是兄弟单位呢。”
之所以看这份邀请函那么长时间,李学武是想到了一种可能,国之重器好像就是在这个时间试飞的。
当然了,这里讲的是试飞,而不是生产,这是前后顺序。
能想到那款飞机试飞,他就想到了钢城零部件制造厂配合奉城机械制造厂在钢城工业产业园区打造的规模化生产目标。
红星钢铁集团要在钢城建设一处集成化零部件产业园,集设计、生产、仓储、运输、组装等上下游产业为一体,打造从营城港区直达奉城的工业产业链。
现在沈飞这条大鱼上钩,李学武是既惊喜又欣慰,总算捞着一把了。
“你可得小心点。”
杨宗芳见他真的准备参加新飞机试飞活动,便玩笑道:“三机部可还记得701所那一箭之仇呢。”
“701所是701所,三机部是三机部,沈飞是沈飞,不是一码子事。”
李学武笑了笑说道:“再说了,就算有人记得701所的一箭之仇,三机部的领导也是宽宏大量,不会跟我一般计较的。”
他玩笑似的端起茶杯讲道:“真要计较,那也应该是找李主任去说。”
“哈哈哈——”杨宗芳笑着说道:“这话说了你自己相信吗?”
他微微摇头说道:“孔晓博就在钢飞,三机部一定联系过他。”
“再一个,咱们的直升机在北方出了名,你觉得还能藏多久。”
“我也没想着藏着掖着啊。”
李学武抬了抬眉毛,道:“我这不是等着他们呢嘛,他们倒是还个价啊。”
“你这价让人家怎么还?”
杨宗芳感慨着讲道:“我从来就没想过,咱们厂的产品竟然能定5万刀乐的高价,一台飞机竟然要18万!”
张恩远也站在一旁笑着附和道:“一栋住宅楼了。”
“我说也是呢——”见张恩远附和,杨宗芳看向李学武说道:“你觉得这个价有人敢来谈吗?”
“不怕东西贵,就怕东西烂。”
李学武自信地讲道:“18万都算亏的了,国际贸易中的五万刀乐可不等于国内的18万。”
他看向杨宗芳问道:“你听过咱们有用18万去外面买一架KH-4直升机吗?”
不是不想买,而是买不着,也没人会卖,这才是最尴尬的。
现在国内生产了,想要压低价格,带来的无非就是破产的后果。
没错,现在是计划生产经济,但需要符合一定的市场规律。
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创造财富,活跃经济,攥在手里它就是一张纸。
这个粗鄙的理论同样能解释国家的经济问题,现在都在想办法让钱流动起来,这样才能创造新的财富。
红星钢铁集团除了炼钢和轧钢产品以外都属于市场化经济产物,缺少生产计划的支持,还能做大做强,这就说明了市场的需要远远超过了工业产能。
再说的片面一点,国内的工业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工业是大哥,当市场出现饱和的时候,工业就是孙子。
现在工业和市场之间的那道阀门之所以轻易不敢松动,就是怕工业泛滥,让社会主体和制度主体出现问题。
红星钢铁集团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工业企业,但能反映这个时代工业企业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摇摆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