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她摇头,“我要让‘身份’本身成为问题。一旦人们开始怀疑龙脉的神圣,那钟的声音就会弱一分。我们要做的,不是拥立新君,而是让‘君权天授’这个念头,彻底破产。”
她转身取出笔墨,在宣纸上疾书:
>**端午之问,非为争位,乃为破障。**
>**若天下人皆敢质问天子,何须再造一帝?**
>**若万民心有所属,何必拘于血缘?**
>
>??《百姓问?终章预告》
文书飞传四方,激起轩然大波。
复礼派痛斥其“淆乱纲常”,联名上书请求禁止沈昭入宫。民间却反响热烈,许多百姓自发组织“听问团”,徒步赴京,誓要亲耳听见那三问。
与此同时,思辨堂学员自发发起“无名运动”:每人写下自己最想问的一句话,投入“反向奏折箱”,最终精选三千条,制成竹简长卷,由百名孤儿抬着,浩浩荡荡向北京进发。卷首第一条是那个彝族女孩阿?的手笔:
>“如果神明只保佑听话的人,那苦难中的沉默,究竟是虔诚,还是奴役?”
五月五日清晨,紫禁城内外戒备森严。朱由崧身着衮服,立于太和殿前高台。百官列班,乐声庄重。广场四周设九重仪仗,每一重都有东厂番子暗中巡视。
忽然,钟鼓齐喑。
人群骚动中,只见沈昭白衣素裙,步行而来。身后百名孩童手持竹简,步伐整齐。她未持笏板,不穿礼服,仅腰间系一条红绳,挂着那半枚玉佩。
文武百官侧目,窃语如潮。
朱由崧强作镇定:“沈先生肯来观礼,实乃国家之幸。今日册立太子,续我大明国祚,望先生赐教。”
沈昭抬头,目光扫过万千百姓挤在宫墙外翘首以盼的身影,朗声道:
>“陛下,臣今日不为观礼而来,只为代天下人问三件事。”
>
>“第一,请问:何为正统?是藏在玉牒里的名字,还是写在万民心上的公义?”
>
>她顿了顿,声音更沉:
>“第二,请问:谁定是非?是执笔修史的宰相,还是亲身受苦的黎民?”
>
>最后,她解下腰间玉佩,高举于空:
>“第三,倘若崇祯皇帝尚有一子流落民间,今日站在这里的,是他,还是您,对大明而言,真的重要吗?”
全场死寂。
连风都停了。
朱由崧面色铁青,手指紧攥龙椅扶手。百官呆若木鸡。而宫墙之外,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问得好!”
随即,欢呼如野火燎原,席卷整个北京城。
就在此刻,地动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