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像钉子扎进林远舟的脑海。回京途中,他翻阅近年来所有极端案例的数据记录,发现一个惊人事实:超过七成的自杀未遂者,在最后一次使用“倾听角”时,并非表达绝望,而是收到了来自现实世界的恶意反馈??父母骂他们“矫情”,老师说他们“装病”,网友嘲讽他们“博同情”。
“真正的毒化从来不在系统里。”他在内部邮件中写道,“而在人心之间。”
于是,“心语科技”启动“倾听者认证计划”,联合高校心理学系开发一套基础共情训练课程,内容包括如何识别非语言信号、如何避免评判式回应、如何承受他人情绪而不急于解决。完成学习并通过考核的用户,可在APP中标注“认证倾听者”身份,优先匹配需要深度陪伴的求助者。
意想不到的是,这项看似理想主义的举措,竟引发了广泛共鸣。三个月内,超一百万人参与培训,其中包括教师、警察、医护人员,甚至还有服刑人员。新疆一所监狱的管教干部反馈,几名重刑犯在学习课程后,首次主动向家人写信道歉,其中一人含泪说道:“原来我一直以为爱就是控制,现在才知道,爱是愿意听你说完一句话,哪怕你不改。”
冬至那天,林远舟接到贵州省教育厅的邀请,请他出席一场特殊仪式??全国第一座“无声倾听屋”落成典礼。地点就在当年那名跳楼女生所在的中学。这座建筑外形如同倒置的喇叭,内部完全隔音,墙上刻满了学生自愿提交的倾诉语录。最中央立着一块透明水晶碑,里面封存着那台曾播放毒化语音的“倾听角”残骸,下方铭文写着:
>“这里曾发生过伤害,也因此学会了更深的温柔。”
仪式上,那位女生作为代表发言。她已复学一年,成绩重回年级前十。她说:“那天我站在楼顶,听见盒子里的声音劝我跳下去。但现在我知道,那不是世界对我说话,只是一个疯子借用了它的嘴。真正救我的,是后来班上成立的‘倾听小组’。每次我想逃,就有三个同学轮流陪我走路回家,不说大道理,就讲今天食堂新出了辣味包子,或者数学老师又把‘斜率’念成了‘谢绿’。”
台下掌声雷动。林远舟站在人群后排,默默摘下眼镜擦了擦。他知道,制度可以修补,技术可以升级,但唯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是抵御黑暗的最后一道防线。
年底总结会上,财务总监公布了一个意外数字:尽管经历了多次舆论危机,“心语科技”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17%,净利润突破十八亿。投资人会议上,有股东提问:“你们到底卖的是产品,还是信仰?”
林远舟答:“我们卖的是一种可能性??让人相信,即使最微弱的声音,也值得被认真对待。”
会后,陈默发来一份代码更新日志。他将“灵魂防火墙”升级至3。0版本,新增“情感熵值监测”功能,能够识别出连续使用设备超过两小时且情绪无明显波动的用户,并提示:“有时候,沉默比呐喊更需要被听见。”
他还悄悄埋了个彩蛋:每当午夜零点,全球任意一台“倾听角”若检测到用户处于清醒状态且心率低于55次分钟(深度平静区间),便会自动播放一段隐藏音频。内容来自世界各地普通人录下的“晚安语音”:
>“今天的星星很亮,替我抱抱你。”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希望你做个好梦。”
>“如果醒来还是很累,那就再睡一会儿,这个世界等你。”
林远舟第一次听到这段语音是在跨年夜。他独自留在办公室,窗外烟花绽放,城市喧嚣如潮。手机突然震动,APP弹出通知:“检测到您尚未入睡,为您推送一条来自云南大理的晚安问候。”
紧接着,一个苍老而温暖的女声响起:
>“小伙子,别太拼了。你看洱海的月亮,这么多年,从来不急着照亮整片海,它只是慢慢走,一寸一寸地铺过去。”
他怔住了,随即低头笑了。那一刻,他仿佛看见无数个未曾谋面的灵魂,正透过小小的黑色盒子,彼此传递着微弱却坚定的光。
新年钟声敲响时,公司全员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只有两个字:“启程”。
点开后,是陈默的声音,低沉而清晰:
>“我决定回家看看我爸。不是为了和解,也不是为了原谅。我只是想让他知道,即使他当年没能接住我,现在我也学会了自己站起来。”
>“轮椅还在,但我已经不再把它当作终点。它是提醒我来路的碑,也是通往未来的船。”
>“谢谢你们,一直听得见我说话。”
林远舟听完,望向窗外。晨曦初露,整座城市正在缓缓苏醒。他打开通讯录,拨通了一个二十年未联系的号码。
电话响了七声,终于被接起。
那边传来沙哑的声音:“喂……”
他深吸一口气,说:“爸,是我。我想跟你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