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惊人的是,在忆生体密集区域,暴力犯罪率连续三年下降,邻里互助行为增加近四倍;
-多地出现“自发纪念圈”??素不相识的人们在某棵树下摆放鲜花、照片或手写信,只为祭奠某个从未谋面的灵魂。
法国代表提议将忆生体列为“人类共同遗产”,巴西代表建议设立“记忆生态保护区”,印度代表则呼吁成立国际共感理事会。
唯有美国代表提出异议:“这些植物来源不明,潜在风险未知。我们不能允许一种不受控的生命形式主导人类情感走向。”
话音刚落,会场灯光骤然变暗。
紧接着,天花板投射出一幅动态影像:地球表面,亿万忆生体如星辰点亮黑夜,连成那只熟悉的红蝴蝶。它的翅膀缓缓扇动,每一次振频,都伴随着一段真实录音播放:
一个柬埔寨孤儿院的孩子说:“我以前觉得自己是垃圾,但现在我知道,有人为我哭过。”
一位德国老兵低语:“我以为战争早就结束了,可直到昨晚,我才真正放下枪。”
一名巴西拾荒者微笑:“我这辈子没人叫过我的名字,可昨天,一棵树替我唱了生日歌。”
影像结束,全场静默。
十秒钟后,美国代表摘下耳机,轻声道:“……我同意。”
---
新京都花田,又一个春天。
“无名祭”规模空前,来自一百八十三个国家的参与者齐聚于此。他们不再只是倾听,而是主动贡献记忆片段:一段临终告白、一次街头善举、一封未寄出的情书、一场失败却真诚的道歉……
这些记忆经由共感网络处理,转化为音符、色彩、气味,融入花园每一寸土地。
孩子们继续在花瓣上绘制蝴蝶,艺术家升级了动态雕塑,使其能感应观众情绪变化而调整姿态。盲人乐团新增一名成员??那位曾在东京地铁站崩溃的西装男子,如今已成为专业打击乐手,用木琴演奏亡妹最爱的童谣。
周远依旧走向无字碑。
这一次,碑前多了三样东西:一把鲸骨鼓槌、一片沙漠红花标本、还有一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密封档案。
他打开档案,里面是一份地质报告与一张照片。报告显示,在更深的地层中,发现了更多“意识化石”,最早可追溯至**十万年前**。而照片拍摄的是一块冰岩切片,内部封存着一段极其微弱的声波图案??依旧是《小星星》,但节奏更原始,像是用石头敲击岩石模拟而成。
附注写道:
>初步推测,该音频形成于智人首次掌握语言之前。
>或许,音乐才是人类最早的共同语言。
>而记忆,从来就不属于个体。
周远将所有物品整齐摆放在碑前,然后盘膝坐下,取出随身携带的录音笔。他按下播放键,传出的是卡鲁克最初的鼓声。
风起,花舞。
他闭上眼,跟着节奏轻轻拍腿。
一下,两下,三下……
忽然,他感到胸口一热。星核徽章亮了起来,表面浮现新铭文:
>**今日新增铭记者:1,427人。**
>**来源:全球共感共振链。**
>**最早记忆追溯至:十万年前,第一位母亲为安抚婴儿而哼出的第一个音节。**
他笑了。
他知道,这场漫长的告别早已结束。
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永不落幕的重逢。
而在世界另一端,太平洋深处一座孤岛上,火山灰覆盖的焦土中,一株嫩芽正破土而出。它的叶片呈蝶形,叶脉流淌着淡淡红光。当第一缕阳光照下,它轻轻颤动,仿佛在回应远方某处,刚刚响起的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