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工作室渐渐有了访客。有师范院校的学生来做调研,有公益组织前来洽谈合作,甚至有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家专程从北京赶来,只为听一段怒江男孩哼唱的民谣。
某日清晨,许风吟打开邮箱,收到一封来自广西的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标题为《百灵的最后一课》。
发件人是杨兰妹。
>“许老师:
>我在整理旧校舍阁楼时,发现了吴老师生前使用的教学录音带。其中一盘标记为‘六一儿童节特别课’,经修复后提取出这段内容。我没敢全听,只听了开头几句。我想,你应该听一听。”
他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先是嘈杂的孩童笑声,接着是吴百灵温柔的声音响起: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讲课文,我们来说‘悄悄话’。规则是:你可以不说真名,也可以编故事,但必须是真的心情。准备好了吗?第一个,谁想试试?”
>
>(短暂沉默后,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
>“我叫小勇。我爸爸去年打工摔断了腿,现在躺在床上。妈妈说家里没钱,我要退学去放牛。我不想放牛,我想读书……”
>
>(啜泣声)
>
>吴百灵轻声说:“谢谢你告诉我们,小勇。你知道吗?你刚才说的话,就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声音。”
>
>下一个孩子:“我叫阿花。我每天走四个小时山路来上学,路上害怕,就唱歌给自己听。今天早上,我发现路边的野花都在跟着我摇,好像也在唱……”
>
>……
三十分钟的录音,全是孩子们未曾对外诉说的心事。而吴百灵始终在回应,不是教导,不是安慰,只是轻柔地说:“我听见了。”“你在,很重要。”“别怕,我们都在。”
许风吟听完,久久未动。
他打开铁盒,取出那张写给所有倾听者的卡片,翻到背面,添上一行字:
>“百灵,我终于明白你说的‘替我听下去’是什么意思。
>不是记住你,
>而是成为你。
>所以,请允许我这一次,
>继续替你,
>对每一个孩子说:
>??我听见了。”
窗外,春阳正好。一辆小学生校车驶过街角,车窗内传出断续的歌声,清脆如铃。
他摘下耳机,轻轻合上铁盒。
知道前方仍有无数沉默在等待。
也知道,这一次,他再也不会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