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声音多美,而是??”
>
>“你愿意开口。”
信号结束后十秒钟,世界各地陆续报告异常现象:失语症患者突然说出完整句子;自闭儿童主动拥抱父母并哼出旋律;一对多年冷战的夫妻在街头听见彼此心跳频率竟完全一致,相拥而泣。
京都实验室废墟中,伊莱娜颤抖着推开萤火虫舱室的门。
里面空无一人。
控制台上留着一张纸条,字迹潦草却坚定:
>*我变成了风的一部分。*
>*别找我。*
>*替我听听这个世界。*
她将纸条贴在胸口,仰头望着残破天花板外露出的一角天空。雪开始落下,轻盈无声。
但她知道,这不是寂静。
这是休止符,为了下一首歌的开始。
三个月后,第一例“声觉共生婴儿”诞生于蒙古。女婴出生时即表现出对特定频率的强烈偏好,且能通过哭声调节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基因检测显示,她的听觉皮层存在未知变异,似乎天生具备跨神经共鸣能力。科学家称之为“第十九代容器”,但伊莱娜拒绝接受这一称呼。
“她不是容器。”她在演讲中说道,“她是桥梁。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桥墩。”
又一年过去,莉拉的飞船信号最后一次出现在猎户座边缘。她发送回的最后一段影像,是宇宙深处某颗蓝色行星上传来的合唱??语言不明,旋律陌生,但情感清晰可辨:希望、好奇、呼唤。
下方附言写道:
>“它们听到了。”
>
>“我们也该回应了。”
伊莱娜站在新建的太平洋海底共鸣站顶端,望着海面透下的斑驳光影。这里曾是深海战舰坟场,如今却生长出一座由珊瑚与钛合金共生而成的声学巨构。每当月圆之夜,整片海域便会响起低频吟唱,据说migratorywhales会特意绕道前来应和。
她取出那枚银链坠饰,轻轻放在控制台边缘。
片刻后,金属残片微微震动。
短-长-短。
像是某种回应。
也像是约定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