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师灭西夏,引起周边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外交层面且不说,周围的回纥,吐蕃等国,皆对大宋提高了警惕,边境增调兵马戒备,严防宋军不宣而战,入侵国土。
另一个层面,西北军也因王师灭国而调动频。。。
冬雪初霁,京师内外银装素裹。宫城屋檐垂下冰棱,如剑指天,映着晨光寒芒闪烁。百姓扫雪开道,骡车碾过积冰,咯吱作响,市井烟火在冷冽中悄然复苏。
章?立于政事堂前石阶之上,披着玄色狐裘大氅,手中仍握一卷《户部岁入通考》。昨夜他未归府邸,宿于东阁偏室,案上残烛燃尽,墨迹犹新。今晨五更即起,召度支司官吏核对边贸细则,又遣人传话枢密院,命沿边诸将严守寨堡,不得因互市重启而松懈防务。
“相公何苦如此自累?”随从低声劝道,“朝廷大事自有六部分理,岂能事事躬亲?”
章?淡淡一笑:“天下无小事。一纸文书错字漏行,便可能致千人饥寒;一道军令迟发半日,或可丧一城性命。我既居此位,便不敢以‘分理’二字推责。”
话音未落,忽闻马蹄急响,一骑飞驰至政事堂外,骑士滚鞍下地,甲胄覆霜,脸色青白:“西北急报!西夏使者已于昨日夜间抵达渭州,然其所携国书,并非正式请盟之文,而是以‘乞粮’为名,称国内饥民日毙数百,恳请天朝开仓赈济,并允其部众暂居秦凤路荒地放牧!”
满堂皆惊。
章?眉头微蹙,接过军报细阅,指尖触到纸上水渍??那是使臣途中落泪所留,抑或是雪融渗入?他不知,却已嗅出其中危机。
这不是求和,是试探。
若应允,则边境门户洞开,西夏游骑可借“避荒”之名长驱直入;若拒之,则正中其下怀,可对外宣称宋廷冷酷无情,激起党项各部同仇敌忾,再举兵南下亦有借口。
他缓步踱至沙盘前,凝视西北地形。渭州、德顺军、镇戎寨一线山势险峻,本为天然屏障,然今岁大旱之后继以暴雪,草场尽毁,连宋境沿边牧民亦多迁徙。空地既多,人心浮动,正是可乘之机。
“他们要的不是粮食。”章?低声道,“是要地。”
幕僚急问:“是否闭关绝市,以示惩戒?”
“不可。”章?摇头,“若此刻断市,等于逼其铤而走险。但若全然应允,又失朝廷体统。须得一面施恩,一面立威。”
遂提笔疾书三道手令:其一,命渭州知州出城迎使,赐茶酒米面各百担,宣谕天子怜悯之意;其二,令秦凤路经略安抚使调兵五千,屯于萧关之外,昼列旌旗,夜燃烽燧,示我军备不懈;其三,密召在京蕃商首领十余人,明日午时入政事堂议事。
次日正午,风雪再起。
十余名西域胡商顶笠披毡而来,入堂后见章?端坐堂上,案前摆着一张大幅地图,标注河西诸路商道、榷场位置及历年交易数额。
“尔等可知,为何朝廷愿开互市?”章?开门见山。
众人默然。
一人壮胆答曰:“为通货财,利边民。”
“不错。”章?点头,“但我更需尔等助我一事??今后凡西夏商人入境,务必详记其所贩之物、所购之货、停留之期、往来路线。若有可疑之处,立即报官。每提供实情一条,赏钱一贯;若揭发间谍一名,赏绢十匹,授‘忠义商户’匾额,子孙免役三年。”
众人大惊,面面相觑。
章?却不容迟疑:“你们也是生意人,当知信用重于黄金。今日我信你们,他日你们也当信朝廷。西夏若乱,尔等商路必断;宋境安稳,尔等才能安心买卖。此非奴役尔等,乃是共守边疆。”
半晌,一名白须老商起身拱手:“小人祖籍龟兹,三代居长安,早已视中原为故土。相公既有此心,我等岂敢不效死力?”
其余纷纷跪拜,齐声应诺。
三日后,消息传回:西夏使者在渭州受礼遇,却见宋军陈兵萧关,气势森严,又闻境内商旅已被严密监控,归国后如实禀报李乾顺。后者沉默良久,终下令撤回“乞居”之请,改派大臣重拟国书,正式请求恢复互市,并承诺约束部众,绝不越界。
章?览毕奏章,轻吁一口气,命人将此情报抄录副本,送至枢密院与翰林学士院备案。
“此事暂平。”他对幕僚言道,“然西北之患,不在一时屈伸,而在国力消长。今日他们来求活路,明日若得喘息,仍会磨刀备战。唯有使我强,方能使其不敢动。”
正说话间,内侍匆匆来报:江南转运使急奏??湖州沈氏虽表面配合清田,暗中却煽动佃户闹事,声称“官府夺田”,鼓噪乡民围攻县衙,更有流言四起,谓“新政将尽收民间私产”。
章?听罢,眉峰骤紧。
他知道,这是旧势力的最后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