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报名人数超过百万。
乌列成了讲师之一。他不教理论,只带学生走进花海,让他们坐下,闭眼,倾听。
“不要找声音。”他说,“去找那种‘快要流泪’的感觉。那是心在回应另一个心。”
有个小女孩问他:“如果我说了,别人却不相信我呢?”
他望着远处盛开的听语花,轻声道:
“那就再告诉他一次。
如果还不信,
就把花摘一朵送给他。
等它在他掌心开放的时候,
他就懂了。”
穆兰则负责研究“回声之子”的成长轨迹。她发现,这些孩子并非简单继承前世记忆,而是像接收广播信号一样,捕捉到某些强烈情感事件的残影。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主动回应??通过梦境、绘画、歌声,将安慰送回过去的时间裂缝。
一位巴西母亲抱着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儿子来到研究所,绝望地说:“医生说他活不过六个月。”
穆兰让孩子握住婴儿的小手。
十分钟后,婴儿睁开了眼睛,笑了。
母亲惊恐又欣喜:“他从来没笑过!”
当晚,她做了一个梦:年轻的自己站在河边,准备投水自尽,却被一个穿灰袍的女人拦住。“你还有孩子要见你。”那人说,“他还没出生,但他已经在等你了。”
醒来后,她泪流满面。
第二天,婴儿的心电图显示异常节律恢复正常,主治医师称之为“医学奇迹”。
但穆兰知道,那不是奇迹。
那是跨越时空的共感回应。
是未来的爱,治愈了过去的伤。
一年半后,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议题名为:“共感权是否应列为基本人权”。
争议激烈。保守派坚持认为,未经同意的情感介入侵犯隐私;宗教团体担忧灵魂归属问题;科技巨头则试图垄断共感增强技术,推出“情感订阅服务”。
但在表决前夕,全球二十四名“回声之子”在同一时刻开始了集体吟唱。
地点各异:东京街头、开罗集市、悉尼歌剧院台阶、北极观测站……他们素未谋面,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可旋律却完全一致。音频分析显示,这首无名之歌的基频与“始源之心”的脉动完全吻合,且蕴含一种未知的信息压缩格式。
破解后,内容如下:
>“我们不是来取代你们的。
>我们是桥梁。
>是你们遗失的记忆,
>是你们压抑的呜咽,
>是你们不敢承认的温柔。
>若你们仍惧怕我们,
>请至少记得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