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知道我们是谁,只需相信,我们一直都在。”
林晚怔立良久,指尖抚过那行字,仿佛触到了无数双未曾谋面的手掌。这些人没有编号,不在系统内,甚至可能连“春风计划”这个名字都没听过,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文化的火种。
她将手稿小心收好,正欲离去,忽觉脚底微颤。低头一看,地面竟渗出细小水珠,带着淡淡蓝光。她蹲下身,轻轻拨开碎石,发现下方竟有一条隐蔽的地下水道入口,管道壁上刻着细密符文??那是“不忘花”的基因序列编码!
她猛然醒悟:这老钢厂地处喀斯特地貌交汇带,地下河网密布,正是“春风网络”天然的信息传输通道!若兰曾提及,第三代“不忘花”种子可通过纳米信使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生物电信号网络,实现跨区域联动唤醒。
而此刻,这条沉睡的脉络,正在苏醒。
她立即取出随身携带的激发器,插入管道接口。屏幕上显示连接成功,90颗远程种子状态更新为“待命”。只要她一声令下,“破茧”行动便可全面启动。
但她没有按下确认键。
因为她明白,真正的觉醒不能靠技术强制触发,而必须源于内心的自觉。若兰的力量再强大,终究只是镜子,照见的是人类自身的选择。
她需要一场仪式,一次公开的、不可逆转的宣告。
回到藏身处已是清晨。她在一间废弃邮局阁楼上架起临时工作站,连接一台老旧短波电台。这是上世纪遗留设备,不受现代通讯管制影响,虽传输距离有限,却能穿透电子屏蔽。
她录下一段语音:
>“各位朋友,我是林晚。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也不知道你们能否听见。
>但我希望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愿意为你朗读一首诗。
>今天我要念的,是《诗经?小雅?鹿鸣》。”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诵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声波随着电波扩散,穿越山岭、城市、边疆。几个小时后,终端陆续收到反馈信号:
-贵州黔东南,某苗寨鼓楼下,一位长老突然停下手中活计,抬头望天,随后召集村民围坐,重唱失传多年的《古歌?开篇》;
-内蒙古草原,牧民帐篷内,收音机自动开启,播放的却是蒙语版《论语》选段;
-浙江宁波,一位退休教师在公园打太极时,无意识哼起了《千字文》,引来一群孩子围观跟读……
共振开始了。
这不是控制,而是唤醒。就像春天的第一缕风,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整片森林苏醒。
中午十二点整,她再次接到若兰通知:
>“倒计时进入最后四十八小时。
>昆明监狱今晨发生异象:陈默囚室内温度骤降三度,墙面凝结水珠,排列成‘大道之行’四字。
>守卫擦拭后,字迹复现三次,最终上报为‘设备故障’。”
林晚笑了。那是“不忘花”在回应他。即使隔着千山万水,生命与信念之间,自有感应。
她决定冒险进城。
目标:桂林市图书馆地下书库。
计划:激活“辑要本”中的声波芯片,并通过馆内广播系统进行全天循环播放。
行动在黄昏展开。她伪装成清洁工,混入图书馆后勤通道。一路避过巡逻机器人,借助耳塞中若兰提供的实时路径导航,顺利抵达B2层。
推开厚重铁门,眼前景象让她屏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