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定夺顶多,也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将本就存在的贿赂之风给放大了、从暗处搬到明面上了。
至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非常简单。
就像学生抄作业,是因为凭自己写不完一样:如今汉室的贿赂之风,最早便源自于官员俸禄不够花,不贪污腐败,根本就养不活妻小。
当然,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不是后世朱明的朱扒皮。
最开始,刘邦为官员制定的俸禄,其实是很够花,甚至非常宽裕、优厚的。
且汉室至今为止,也都仍在施行当年,由高皇帝刘邦亲自定下的官员俸禄制度。
制度没变,原本俸禄够花,甚至还有的剩的官吏,为何会在短短几十年后,便沦落到‘不得不贪’,不贪就要活不下去的地步?
要想搞清楚这一点,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如今汉室,对官员发放俸禄时的形式。
太祖高皇帝制:官员俸禄,上自丞相万石,下至无秩小吏,皆钱粮、各半,以各为俸禄。
也就是说,无论是多大、多小的官,只要是官吏,那俸禄就应该分俸、禄二者,一半发粮食,另外一半发等价的钱。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
——高皇帝年间,关中粮价可是最高达到过八千钱一石!
即便这是峰值,正常时候的粮价,也普遍维持在每石千钱以上。
以此粮价为准,以丞相为例。
作为礼绝百僚,群臣避道的百官之首,丞相食禄万石,实际俸禄为四千石。
按照高皇帝刘邦‘钱、粮各半’的俸禄发放规定,丞相每年得到的俸禄,便该是二千石粮食,以及能从市面上,买回二千石粮食的钱。
用高皇帝年间的粮价算——如果以八千钱为准,这两千石粮食,便该折价1600万钱。
即:高皇帝年间,丞相每年的俸禄,为二千石粮食,外加1600万钱。
1600万钱,外加同样价值1600万钱的二千石粮食——丞相的年收入,已然是来到了3200万钱之巨。
更何况在汉家‘非侯勿相’的政治潜规则下,丞相又必然是彻侯。
既然是彻侯,那就不可能看得上丞相俸禄这仨瓜俩枣。
——满共才四千石的侍奉,比起萧相国、曹丞相动辄万户的食邑、每年十好几万石粮食的彻侯封国租税,那完全就是九牛一毛。
工资高达3200万钱,丞相却依然看不上;
彻侯封国另外有数万万,乃至十数万万钱每年的产出,丞相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贪了。
何必呢?
惹得一身骚,去贪那仨瓜俩枣的,还不如在封国多花点心思,多几户人家给自己缴纳租税,这仨瓜俩枣便怎都能赚得回来。
或许有人会说了:汉家‘非侯勿相’,丞相都是彻侯,压根儿不指着俸禄过日子,完全可以由彻侯封国的租税产出兜底。
那么好。
来看看同属朝中重臣,却未必会有彻侯之爵的九卿一级。
汉九卿中二千石,实际年俸2160石。
半钱半粮,便是1080粮食,外加864万钱(粮价石八千钱)。
即便是取高皇帝年间,长期稳定的粮价:千钱每石;
一位中二千石级别的当朝九卿,其年收入也高达108万钱,外加同等价值的粮食。
二百多万钱,也很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