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就是提高下限。
至于追求上限,也就是为国家谋取利益,则被先帝放在了第二档,与先帝自己的个人利益并列。
原因正如上文所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先帝知道自己不是惊才绝艳,千年不出的圣君雄主。
尤其是在年过三十才即位,知道自己很难在有生之年,为汉家做出太过于卓绝的贡献、成绩的前提下,先帝将‘稳’作为了第一要务,将进去则放在了次要地位,主打一个‘稳中求进’。
至于激进的《削藩策》,以及《削藩策》所引发的吴楚七国之乱,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是为了长久的稳定,而不得不采取一时的激进策略。
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无论是原本的历史时间线,还是刘荣所身处的这个位面,先帝的诸般举动,都是以求稳为主的。
至于个人利益——这也是一个非常说道的点。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一个并不昏聩的帝王而言,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往往是没有太过清晰的分界线的。
因为在封建王朝,国家本身,就是属于帝王的。
国家利益,就等同于帝王利益——只不过并非直接利益,而是间接利益。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收益,与老板个人的收益之间的关系。
天子的个人利益,就好比公司老总的个人收入,以及股票分红。
而国家利益,则像是公司本身的收益。
公司老总的工资、分红,老总自然是在乎的。
但公司很赚钱,老总难道不也是很开心?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公司的钱并不属于老板,但公司是属于老板的啊!
公司赚钱,不就等于老板简介赚钱?
一样的道理——国家利益,虽然并不等于天子个人的直接利益,但国家本身属于天子;
所以,但凡不是个极度昏聩,只顾着奢靡享乐、酒池肉林,而不顾天下人死活的昏君,便都会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尽可能保持在同一个频道。
实际上,也不需要天子刻意去做什么。
只要满足‘并不昏聩’的要求,那天子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本身就是高度一致的。
因为对于不昏聩的天子而言,哪怕只是个中庸之主,其‘个人利益’,或者说是个人诉求,都必然是以国家的稳定,以及进一步的繁荣昌盛为主。
而这,就使得天子的个人诉求、志向,与国家利益达成高度一致。
天子达成目的,则国家得到利益;
天子达成志向,则国家繁荣昌盛;
反之,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天子也同样能得到民声名望、声威权势等许多‘个人利益’层面的东西。
而这些看似属于个人利益层面的东西,最终又同样会被天子,用于为国家谋取利益。
这就属于一个良性循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自然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