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这就是诗圣杜甫最鲜明的特点——沉郁顿挫!】
nbsp;nbsp;nbsp;nbsp;“沉郁顿挫……先是把这繁盛之景扬到极致,然后在倏忽之间,又将其抑到了极致。这是顿挫。”
nbsp;nbsp;nbsp;nbsp;张九龄往前走了两步,将这句诗在嘴里反复品味着。
nbsp;nbsp;nbsp;nbsp;“实在是精彩绝伦!杜甫拿着好一支老辣的笔!”
nbsp;nbsp;nbsp;nbsp;宇文融好学:“那何为沉郁?”
nbsp;nbsp;nbsp;nbsp;张九龄看了宇文融一眼,也给了宇文融一个赞许的目光。
nbsp;nbsp;nbsp;nbsp;好学,与从前大不一样了。
nbsp;nbsp;nbsp;nbsp;因此张九龄也愿意为宇文融解答。
nbsp;nbsp;nbsp;nbsp;“宇文公读完这句诗,是什么感觉?”
nbsp;nbsp;nbsp;nbsp;这话是在问宇文融,但是在场文武百官都听到了张九龄的话。
nbsp;nbsp;nbsp;nbsp;所有人都跟随着张九龄的问题叩问内心。
nbsp;nbsp;nbsp;nbsp;读到这句诗,究竟是什么感觉。
nbsp;nbsp;nbsp;nbsp;天幕上冷风依旧在呼啸。
nbsp;nbsp;nbsp;nbsp;而一道鲜丽的朱门阻断了两个世界。
nbsp;nbsp;nbsp;nbsp;门内,是冒着热气的筵席,门外,是已经冷透了的尸体。
nbsp;nbsp;nbsp;nbsp;所有人心尖都觉得寒冷。
nbsp;nbsp;nbsp;nbsp;这样强烈的对比让他们这些“朱门内”的文武百官只觉得内心像是被池塘下的淤泥给堵住了。
nbsp;nbsp;nbsp;nbsp;宇文融没文化地形容到:“很难受,呼吸都变得难受起来。”
nbsp;nbsp;nbsp;nbsp;张九龄笑道:“这就是杜甫的沉郁。”
nbsp;nbsp;nbsp;nbsp;“杜甫正是怀着这样沉郁的心情写诗的,因而你能透过杜甫的诗句来感杜甫之所感。”
nbsp;nbsp;nbsp;nbsp;“为了能让读诗人都体会到这样的沉郁,杜甫心中的难受只会比你多,而不会你比少哪怕半分。”
nbsp;nbsp;nbsp;nbsp;[被人嘲笑也不还嘴也不生气,杜甫脾气真好。]
nbsp;nbsp;nbsp;nbsp;[这就是他到老都被小孩欺负的原因吗?那群死孩崽子偷杜甫的茅草!]
nbsp;nbsp;nbsp;nbsp;[我每次读杜甫诗的时候,都觉得很无力。]
nbsp;nbsp;nbsp;nbsp;[无力的其实不是杜甫的诗,而是生活啊,扎根平民间的杜甫才最懂百姓了。]
nbsp;nbsp;nbsp;nbsp;[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诗人。]
nbsp;nbsp;nbsp;nbsp;颜季明感叹:“照这么说,这人世上也仅仅只有一个杜甫。”
nbsp;nbsp;nbsp;nbsp;诗人是多,但像杜甫这样扎根下层的诗人不多。
nbsp;nbsp;nbsp;nbsp;扎根下层的诗人也有,但是但是像杜甫这样在穷困潦倒之时依然心怀天下的,绝无仅有。
nbsp;nbsp;nbsp;nbsp;【“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nbsp;nbsp;nbsp;nbsp;【杜甫与妻子孩子相隔两地,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着家人。诚如他所言,“谁能久不顾”,当父亲的哪里会有不念家的呢?】
nbsp;nbsp;nbsp;nbsp;【可杜甫所期望的却不是一家人团聚过能吃饱穿暖的幸福生活,他小小的愿望仅仅是一同陪伴家人过苦日子。可这样的日子也是奢望,因为现实远要残酷更多。】
nbsp;nbsp;nbsp;nbsp;[是因为幸福生活的愿望实在太难实现,所以才把要求一降再降吧。]
nbsp;nbsp;nbsp;nbsp;[可惜杜甫都没能见孩子最后一面。]
nbsp;nbsp;nbsp;nbsp;[在京城做不了官,杜甫可能也很愧疚自己不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吧。]
nbsp;nbsp;nbsp;nbsp;天幕传来呜咽的哭泣声。
nbsp;nbsp;nbsp;nbsp;这不是孩童的哭声。
nbsp;nbsp;nbsp;nbsp;这是妇人的哭声,还有老人的哭声。
nbsp;nbsp;nbsp;nbsp;不仅是一个人,四面八方,皆是哭声。
nbsp;nbsp;nbsp;nbsp;天幕上,潦倒的老人来到了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