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季林越拉上行李箱就走,按照以往的经验,不动脑子也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nbsp;nbsp;nbsp;nbsp;“自己的零食自己背。”
nbsp;nbsp;nbsp;nbsp;“行李箱里不是零食。”
nbsp;nbsp;nbsp;nbsp;有道理,他调转脚步,重新带上她的行李箱。
nbsp;nbsp;nbsp;nbsp;预计一周的旅行,有一半时间折在路上,首都没有直达因斯布鲁克的航班,从华夏出发的一行人只能在维也纳中转。
nbsp;nbsp;nbsp;nbsp;是双人滑诞生的圣地,音乐之都维也纳。
nbsp;nbsp;nbsp;nbsp;这个标签是叶绍瑶从小就听说的,三年级的音乐课堂,老师教了一首奥地利民歌,就那么提了一嘴。
nbsp;nbsp;nbsp;nbsp;但记性这东西很偏心,她从小到大忘记了许多事,偏偏对这个没什么用处的文化常识常记常新。
nbsp;nbsp;nbsp;nbsp;在奥地利机场接应的是华夏驻奥大使馆人。
nbsp;nbsp;nbsp;nbsp;“欢迎你们来到维也纳。”年轻男人穿着一套西装,领结打得一丝不苟。
nbsp;nbsp;nbsp;nbsp;叶绍瑶直觉,有事。
nbsp;nbsp;nbsp;nbsp;虽然是中转,但两趟航班的间隔有四个小时之久,是协会统一预定的。
nbsp;nbsp;nbsp;nbsp;他们没有拿取自己的行李,就这么跟随陌生的接应出了机场。
nbsp;nbsp;nbsp;nbsp;叶绍瑶还是有些警觉,西装配寸头,感觉怪怪的。
nbsp;nbsp;nbsp;nbsp;“不会不安全吧?”
nbsp;nbsp;nbsp;nbsp;“不会,他们有亮证件,应该是上面交代的。”
nbsp;nbsp;nbsp;nbsp;两国往来并不止人员流动这么简单。
nbsp;nbsp;nbsp;nbsp;虽然只是到奥的游客,但运动员这个身份摆在明面上,此行给他们带来不小的新体验。
nbsp;nbsp;nbsp;nbsp;运动员跟随负责人来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入座的听众已经不少,舞台的大幕没有拉开,场下还是一片嘈杂。
nbsp;nbsp;nbsp;nbsp;大厅完全能用金光璀璨形容,古老的文艺复兴式装潢和新式的皮质座椅相得益彰。
nbsp;nbsp;nbsp;nbsp;叶绍瑶还是第一次进入这样华丽且不失庄重的场所,不自觉就噤了声。
nbsp;nbsp;nbsp;nbsp;歌剧院有好几层楼高,一层以上都是贵宾的包厢,像他们免费受邀的,能有前排的散座已经不错。
nbsp;nbsp;nbsp;nbsp;陪同的负责人说,今年即将召开的世界歌剧院歌剧发展论坛*,华夏计划将奥地利列为重要与会国。
nbsp;nbsp;nbsp;nbsp;歌剧节是促进世界歌剧事业共同繁荣的艺术交流平台,而他们则是华奥两国体育和文化友好交流的见证者。
nbsp;nbsp;nbsp;nbsp;叶绍瑶倾身和季林越打趣:“咱们还能一人两用。”
nbsp;nbsp;nbsp;nbsp;练了十多年体育,她还不知道,自己有一天能和文化交流扯上关系。
nbsp;nbsp;nbsp;nbsp;下午三点,舞台的帷幕终于拉开,满座的私语几乎同时消失,所有灯光暗下,舞台逐渐亮起。
nbsp;nbsp;nbsp;nbsp;在座除了华夏代表团,也不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人员。
nbsp;nbsp;nbsp;nbsp;这是属于他们的专场,几乎是东道主为冬青奥量身定制。
nbsp;nbsp;nbsp;nbsp;身穿披巾的角色在灯光催促下上场,时间一下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希腊。
nbsp;nbsp;nbsp;nbsp;叶绍瑶大概有了头绪,这讲述的是奥林匹克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
nbsp;nbsp;nbsp;nbsp;一幕又一幕,从古代奥林匹亚到现代雅典,从F国夏蒙尼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奥运精神从《奥林匹克宪章》伊始,又代代传颂,薪火不绝。
nbsp;nbsp;nbsp;nbsp;这应该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但她是非英语母语者,每一段唱词只能略懂几个单词,让这场视听盛宴大打折扣。
nbsp;nbsp;nbsp;nbsp;“我的英语水平退化了。”她有些挫败。
nbsp;nbsp;nbsp;nbsp;“不是你退化了,很多台词原本也不是英语。”
nbsp;nbsp;nbsp;nbsp;这还真听不出来,叶绍瑶理解无能,双臂在胸前比一个叉。
nbsp;nbsp;nbsp;nbsp;不管是英语还是别的什么语言,她在世界歌剧的中心吃不来细糠。
nbsp;nbsp;nbsp;nbsp;文化交流?她不适合干这个。
nbsp;nbsp;nbsp;nbsp;领队作为代表接受华夏媒体的采访,大谈特谈歌剧中的体育精神,一辆大巴把他们载回机场,时间紧张,一刻也不能多待。
nbsp;nbsp;nbsp;nbsp;“前面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