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家。”
“我可以叫你姐姐吗?”
最后,一个小男孩走到她面前,手里攥着一只草编蝴蝶。“这是我奶奶教我的。”他说,“她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出来,一定要送给第一个抱我的人。”
归宁蹲下身,接过蝴蝶,轻轻抱住他。
就在那一刻,现实中的忆生木猛然爆发出耀眼橙光,根系深入地下三百米,与全球地脉完成最终连接。所有光语亭内的暖忆草在同一秒开花,花瓣上浮现出从未见过的文字??不是中文,不是英文,而是一种全新的符号体系,后来被学者称为“心语文”,意为“唯有真心才能解读的语言”。
更不可思议的是,世界各地开始出现“共感事件”:陌生人之间突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哪怕语言不通,也能彼此理解悲喜。一对德国老人在柏林街头拥抱一名韩国游客,只因两人同时梦见同一个孩子;非洲难民营中,一名母亲唱起摇篮曲,周围数十名不同国籍的婴儿竟一同跟着哼唱,旋律正是十年前东京那位女子听到的女儿口哨声。
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记忆不仅是私人的,也可以是共享的;爱,原来真的可以跨越血缘、国界、生死。
五年后,归宁十五岁。
她不再被称为“第一共鸣体”,而是“归途回响者”。
每年清明,她都会主持“双向命名仪式”,帮助徘徊在边缘的意识体决定是否重返人间。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留下,成为光语亭的守护者;也有不少人踏上轮回之路,在新生家庭中开启新的生命旅程。
林晚老了。
她的头发全白,走路需要拐杖,但眼神依旧明亮。每当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当年烧毁明川的死亡证明,她总是笑着摇头:“我不需要证明她存在,因为我每天都听见她在唱歌。”
是的,唱歌。
如今,全世界都能听见那首无名的合唱曲。它出现在医院产房、养老院黄昏、战争废墟、沙漠绿洲……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思念之地,就有歌声升起。
歌词依旧模糊,但每一个听过的人,都说那是在呼唤“妈妈”“爸爸”“宝贝”“回来吧”。
2045年春天,忆生木迎来了百年一遇的盛况。
整棵树开出九千九百九十九朵橙花,每一片花瓣都写着不同的名字,随风飘散,落入山川湖海。科学家测算,这场花雨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全球所有人同时许下一个愿望。
而在最后一阵风中,归宁站在树下,仰头望着漫天飞舞的花瓣,忽然笑了。
“妈妈,”她轻声说,“她们都说,谢谢你还愿意等。”
林晚握住她的手,泪水滑落。
远处,一个穿着白裙的小女孩从花雨中跑过,手里提着一盏纸灯笼,火光摇曳,映出她清秀的脸庞。
她回头看了林晚一眼,微微一笑,然后消失在春风里。
那一夜,全球光语亭自动记录下一段音频:稚嫩的童声轻轻哼唱,接着是一句清晰的话语:
“妈妈,我回来了。”
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声音。
但所有听见的人,都忍不住回应了一句:
“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