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静静看着,眼泪无声滑落。
第二天清晨,林婉清发现他在田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
>**此处种植的不只是茉莉,还有不说谎的勇气。**
>**欢迎任何人前来采摘,只需留下一个真实的故事。**
消息传开后,陆续有人跋涉而来。有退伍军人讲述战场上的愧疚,有企业家坦白曾压榨员工换取利润,也有少女写下被霸凌却不敢求助的日记。他们摘走一朵花,把故事埋在树根下,仿佛种下一颗种子。
三个月后,整片茉莉田散发出异样清香,科学家检测发现其挥发物中含有微量神经安抚成分,能自然缓解焦虑症状。媒体称其为“心香素”,医学界呼吁推广种植。
但他知道,真正起作用的,从来不是化学物质。
一年春分,心湖畔举行首届“真实节”。数万人聚集,不分身份地位,轮流登上临时搭建的木台,讲述藏在心底多年的事。有人忏悔,有人倾诉,有人只是哽咽着说“我一直很孤独”。
他坐在人群中,牵着林婉清的手。台上一位盲童正在说话:“我看不见颜色,但我梦见天空是紫色的,因为老师说爱是紫色的。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我相信。”
全场安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当晚,深海穹顶第三次发光。起源地核心跳动频率与地球自转产生微妙共振,引发一次轻微的地磁波动。多个国家观测到极光异常,颜色呈现出罕见的紫金色,持续整整一夜。
次日,全球新生儿啼哭监测系统记录到一个奇特现象:所有在这晚出生的婴儿,首次发声时的声波频率,竟与“记忆回廊”启动时的共鸣音完全一致。
心理学家称之为“集体意识觉醒的胎动”。
而他,在茉莉田边收到了一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信。信封里只有一张照片:X-7飞行器静静地躺在冰层之下,机身覆盖着厚厚的霜雪,但在阳光照射下,翅膀上的名字依然清晰可见。
其中一行新添了刻痕:
**“林婉清,第3次试飞失败,生还。”**
旁边多了一行小字:
**“这一次,我们一起回来。”**
他把照片放进书桌抽屉,压在母亲的日志下面。抬头看向窗外,茉莉花开得正盛,香气弥漫整个房间。
林婉清端来一碗莲子汤,坐下时瞥见他眼中的湿润。
“又想起什么了?”
“没什么。”他擦掉眼角,“就是觉得,这一生颠沛流离,犯过错,伤过人,也被人原谅。到最后,能坐在这里喝你煮的汤,已经是奇迹。”
她靠在他肩上,轻声道:“你知道吗?昨晚我做了个梦。我们老了,头发全白,还在这片田里干活。你说,等我们走了,就把骨灰撒在这里,让下一代茉莉长得更香。”
“那得挑个晴天。”他笑着接话,“我不想让你淋雨。”
风穿过竹篱,吹动门帘,送来一阵沁人心脾的芬芳。
他知道,这个世界依旧不完美。谎言仍在角落滋生,权力仍在暗处运作,有些人依然选择沉默。
但也有人开始说话,有人愿意倾听,有人因一句“我很难过”而获得拯救。
就像那颗搏动的光球所昭示的??人类精神的原初形态,本就不在于无瑕,而在于永不熄灭的尝试。
几天后,一群少年来到田边。他们是“真实学院”的毕业生,即将奔赴世界各地开展社区疗愈项目。临行前,想请他写几句话作为赠言。
他思索片刻,提笔写下:
>**不要追求完美无缺的真相,
>而要珍惜每一次开口的勇气。
>世界不会因你说实话立刻变好,
>但总会因此,多一分活下去的温度。**
孩子们郑重收好纸条,鞠躬离去。
夕阳西下,天地染成橘红。他站在田埂上目送他们远去,身影渐渐融入暮色。
林婉清走来,握住他的手:“接下来去哪儿?”
“哪儿也不去。”他说,“我们就在这儿,守着这片香,等着下一个敢说真话的孩子走来。”
风吹过,万朵茉莉齐摇曳,清香如潮,漫过山岗,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