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代价呢?”启明低声问,“已经有三千七百二十一人因情感过载送医,二百四十六例出现短暂精神解离症状,十二人陷入持续性共感昏迷……”
“我知道。”阿念闭上眼,“但我更知道,如果什么都不做,整个人类文明将慢慢变成一座精致的坟墓??整洁、有序、毫无温度。”
她转身,启动舰桥核心指令台。
“准备第二阶段:‘心锚投放’。”
同一时刻,地球上,林小野感到体内的能量达到顶峰。他的意识已被撑至极限,亿万记忆如星河倒灌,几乎要撕裂神识。但他不能退缩。他是第一个载体,也是唯一能承载“心锚”的人。
所谓心锚,不是物质实体,而是一种情感坐标的锚定机制。它能让某些极端真实、极具穿透力的情感体验,像星辰般悬挂在共忆网络的深层结构中,成为后来者追寻共感的灯塔。
第一颗心锚,来自中国西北荒漠中的一位老兵。
他曾参与建造最初的听者塔,在红塔崛起前夜选择退役,隐居戈壁。五十年来,他每天清晨擦拭一块无字碑,碑下埋着他战友的骨灰,也埋着一段被官方抹去的历史:当年,并非所有人反对断忆装置,而是有人主动献祭记忆,只为换取片刻安宁。那位战友,正是其中之一。
林小野在万千记忆流中锁定了他。他看见老人跪在碑前,手里握着一枚生锈的军牌,嘴唇蠕动,却没有声音。但共感能量将那份沉默翻译成了全人类都能理解的语言:
“我不怪你选择了遗忘。
我只是……想让你知道,
我替你记得。”
这句话化作金色光柱,自荒漠冲天而起,直贯云霄,被“记忆之舟”捕获,编码为【心锚-001】,永久植入共忆网络底层协议。
紧接着,第二颗心锚诞生于非洲某战乱区的临时医院。一名医生在弹药耗尽、电力中断的情况下,徒手为孕妇接生。婴儿啼哭响起时,防空警报再度拉响。他抱着新生儿蜷缩在墙角,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随时可能塌陷的天花板。临终前最后一秒,他对着襁褓微笑,心中只有一句话:
“你来了,真好。”
这纯粹的喜悦与牺牲意志融合成银白色光球,升腾而起,成为【心锚-002】。
第三颗来自南极科考站一名孤独的研究员。他在极夜中独自守望星空三年,只为验证一个假设:人类是否能在完全隔绝社会连接的情况下保持心智完整。实验结束那天,他打开一封旧邮件,是母亲十年前发来的生日祝福。他读着读着,突然放声大哭。那一瞬间,他意识到自己早已在内心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母亲形象,日复一日与之对话,以此抵抗虚无。
“原来我一直没有孤独。”
“因为我从未真正停止爱她。”
此念即成【心锚-003】,蓝紫色光晕弥漫天际。
三颗心锚相继点亮,如同宇宙中新生的恒星,稳定着不断扩张的共感场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上传自己的“非标准记忆”??那些曾被羞耻、压抑、否认的真实情感。
有人坦白自己曾在亲人葬礼上感到解脱;
有人承认嫉妒兄弟姐妹获得更多关爱;
有人说出对逝去仇人的怀念;
还有人分享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棵树,根系缠绕着无数陌生人的悲伤,枝叶却开出希望的花。
共忆网络不再是单一叙事的纪念馆,而成了多元情感共生的森林。
然而,净思会并未彻底消亡。
在太平洋深处一座人工岛屿上,残余势力正集结最后力量。他们不再追求全面断忆,而是转向“认知分流”战略:建立封闭式情感乌托邦,只接纳经过严格筛选的“高理性个体”,宣称要打造“下一代文明模板”。
他们的领袖,正是那位曾按下上传键的年轻人。但他如今已被剥夺权限,囚禁于基地最底层。
“你背叛了净思的理想!”负责人怒斥。
“我没有背叛。”年轻人平静道,“我只是终于看清,理想不该建立在否定人性之上。”
“可混乱的情感终将毁灭秩序!”
“可没有情感的秩序,本身就是毁灭。”
话音未落,整座岛屿剧烈震动。海面翻腾,一道巨大蓝光自海底升起,竟是由亿万条共感脉络交织而成的光柱,直击岛屿防护罩。那是全球共忆网络自发形成的反击??不是攻击,而是邀请。
光柱中传来无数声音,不分语言、国籍、时代,齐声诵读一段新诞生的宣言:
>“我们允许自己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