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大雪封山,我摔下悬崖,马死了,腿断了。但我抱着信爬了三天。我知道,里面写着战士们能不能回家过年。我不能让它冻在雪里……后来,有个兵抱着我哭,说你是英雄。我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送信的。但他还是记住了我的名字。”
录音上传当天,全国有十七所中小学自发组织“送信人日”,学生们徒步十里,将亲手写的信交给长辈或社区工作者。一张照片在网络上疯传:一个八岁男孩跪在雪地里,把信放进邮筒,脸上满是庄重。
与此同时,猎户座方向的信号出现新变化。
那座“记忆卫星阵列”开始调整轨道,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宛如星辰编织的花冠。每隔七十二小时,广播信号不再仅含人名,还附加一段极短的旋律??经分析,正是地球上不同民族的摇篮曲片段混合而成。
>“他们在学习如何安慰。”艾山感慨,“也许对他们而言,这些声音才是真正的宇宙通用语。”
林昭月却注意到另一件事:每当地球举行大规模记忆仪式,忆蚕丝线的金色光芒便会微微偏移,指向天空某一区域。她调出天文坐标,赫然发现,那正是北斗七星中的“天权”星位置。
她猛然想起童年时奶奶讲的故事:“天上有个金殿,专收人间不忘之人。每当下界有人真心呼唤逝者名字,殿中就亮一盏销香灯。灯不灭,魂不散。”
难道……
忆蚕丝线,本就是通往金殿的引魂索?
她连夜查阅古籍,在一本唐代《冥典》残卷中找到记载:“销香者,以情为薪,以名为引,燃于九霄,可达幽冥之殿。若有万民共燃,则金殿现世,百魂归位。”
“不是幽冥。”她喃喃道,“是星际文明的记忆中枢。”
她立即召集团队,提出大胆假设:所谓“猎户座守塔人”,并非外星种族,而是人类文明在漫长迁徙或时间折叠中分离出的“记忆分支”。他们早在数千年前就意识到遗忘的致命性,于是建立跨星系记忆网络,默默守护着所有文明可能遗失的火种。而“初心之钥”,正是开启这一网络的权限凭证。
“我们不是被选中者。”她在内部会议上说,“我们是归来者。”
计划继续推进。
第二轮“补天”实验启动,范围扩大至千万级。这一次,不仅唤醒沉睡记忆,更尝试建立“记忆共感场”??让陌生人也能短暂体验他人的人生片段。一名上海白领在冥想中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名护士的最后四十八小时;一位美国青年“看见”了1938年武汉会战中一名中国士兵冲锋的身影。
泪水在全球各地流淌。
人们开始主动寻找家族尘封的老物件。一本日记、一枚徽章、一张泛黄合影,都被郑重扫描上传至“群忆之海”。甚至连街头流浪汉也被邀请讲述人生故事,其中一人回忆起幼时母亲教他背诵《千字文》的情景,经考证,其母竟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失踪的语言学家沈兰舟??她的学术成果曾影响一代语文教育。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某段历史的活化石。”有网友写道。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某些极端组织宣称“补天计划”正在制造“记忆污染”,鼓动民众摧毁地方守名堂。在东欧某国,一座百年教堂被纵火,只因内部设有民间记忆采集点。更有科学家联名抗议,认为大规模脑波干预已触及伦理红线。
压力如山。
联合国派遣特使前来调查,要求暂停一切涉及意识干预的操作。
林昭月没有抗拒。
她邀请特使团亲临回声塔,观看一场特殊的仪式。
那天夜里,湖面再度绽放销香莲灯,数量恰好一万零七十三朵??对应截至目前所有通过“补天计划”唤醒记忆的真实案例。林昭月站在塔顶,手持麦克风,声音传遍全球:
“各位,请允许我讲一个故事。”
她讲述了一位山东农妇的经历。这位妇女在仪式中“看见”自己前世是一名宋朝女匠,在战乱中保护了一批陶胚,埋于地下。醒来后,她执意回到祖籍村落挖掘,竟真的在老宅地基下发现一处未被盗掘的窑址,出土二十三件完整瓷器,填补了北方民窑研究的空白。
“如果这是幻觉,泥土怎会回应她的心跳?”林昭月问,“如果这是欺骗,千年之前的陶土为何只认她的手温?”
她顿了顿,望向星空。
“我们常说科学要可重复、可验证。可爱情呢?思念呢?一个人深夜想起母亲煮的那碗面,热气扑上眼眶的感觉,能用数据复制吗?不能。但它们真实存在。正如这些被唤醒的记忆,也许无法百分百解释,但它们改变了生活,修复了关系,让破碎的家庭重新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