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黄河上天,人头落地
十月十一,徐州,云龙山。
山分九节,蜿蜒起伏,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状似神龙,因而得名云龙。
所谓仙灵共鸣,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云龙山引来了真龙驻跸,就盘踞在云龙山上的兴化寺。
当然,这是当地百姓的说法。
毕竟行在(天子巡行驻地)对外宣称,是皇帝仁德,既不愿进城扰民,也不想盘桓州衙,影响官吏办公,理由太过冠冕堂皇,实在不如龙类相引的说法有传唱度。
但不管怎么说,占地近百亩,庙宇百余间的兴化寺,已经被皇帝一家鸠占鹊巢好几日了。
诚心礼佛的礼佛,喜欢游山的游山,无事消遣就找条小溪钓钓鱼。
云龙山北麓,溪水潺潺,顺流而下。
岸边一块凸起的大石头,方方正正,好似石床。
石床之上躺卧着一道人影。
刚过巳时,日光透过密林洒下,照出人影的真身,正是一身常服的万历大闲人。
朱翊钧一手托着后脑,一手拿着书,不时间将垂在一旁的钓竿捞起,解开缠住鱼饵的枯枝烂叶。
虽然毫无所获,却也显得悠闲自得。
可惜万历大闲人终究不是真的闲,听着身后的脚步,朱翊钧便知道独自放空的时间已经结束了。
“一早就听说陛下视查完了徐州水次仓,臣妾问起魏公公,他还非说陛下没回来,敢情是躲在这里钓鱼。”
一道女声打破了山涧静谧。
朱翊钧拿着书,从躺卧变成侧卧,也不回头:“刚来,刚来。”
钓鱼的说刚来,跟贪官污吏说刚伸手一个意思,做不得数。
李贵妃款步走近,顺势也坐到卧石上,给皇帝揉捏起肩膀来:“陛下怎么情绪不佳?可是视察永福、广运二仓时,发现了什么纰漏?”
皇帝老早就放出风去,要视察水次仓。
结果真到了视察的时候,却草草结束,着实奇怪。
朱翊钧背对着李贵妃,语气中带着意有所指的讽刺:“提前知会的视察能出什么纰漏?自然是稻谷满仓,政通人和。”
所谓水次仓,就是建在水边或码头边上的粮仓,既可以做仓储,又可以做转运粮食的中转站。
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仓储的粮食很难核查,今天看到的仓储粮,或许根本就是明天应该运走的漕粮——若非有此方便,就该起火了。
想确认徐州水次仓储粮状况是不是真如张詹所说,还得抓个合适的时机。
李贵妃见皇帝不愿多说,心知不能细问,便换了个话题:“既然如此,那多半是陛下手中之书,害得陛下心绪不佳了。”
朱翊钧笑了笑,知道这是后妃扯着由头与自己解闷。
不过他也不扫兴,深以为然道:“陆深这厮,确实不当人子。”
说着,便回过头,将手中记录世宗南巡经历的《圣驾南巡日录》递给李贵妃。
李贵妃顺势坐到皇帝身侧来,好奇接过书册:“世宗当年都赞陆文裕,学识优良,性质敏达,如何一篇日录竟惹恼了咱们今上?”
日录就是日记,每天一篇,也不需要多深的功底,蒙童都能提笔就写。
陆深号称松江府上海县的文坛明珠,根柢学问,切近时理,可没理由这般不堪。
朱翊钧将头拱到李贵妃身上,换了个姿势,解释道:“倒不是文字不端,就是字里行间太过清贵,看得烦心。”
毕竟死了几十年的人,评价起来也懒得留口德。
李贵妃粗略翻了几页,神色颇为不解:“清贵?”
她怎么没读出来?
朱翊钧嗤之以鼻:“这厮作为南巡先行官,视察风土,探访民情,结果通篇都是些什么‘悠然有乡思情’、‘诸峰甚秀’、‘登高阁观宋太祖画像’,简直不知所谓。”
这跟公费旅游有什么区别?
这还不如世宗单枪匹马,日行三百里来得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