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光球震动了一下,随即,一段旋律流入她的脑海??极其简单,只有七个音符,却蕴含着无限变化的可能。它不像《回响之始》那样宏大庄严,反而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像春风拂过湖面的第一道涟漪。
这是“初始之音”。
传说中,远古心语者用它创造了第一个共感契约。而现在,源核希望由她来重新吹响它。
阿禾睁开眼,泪水滑落脸颊。她举起口琴,深吸一口气,吹出了那七个音符。
音波扩散的瞬间,整个地球仿佛静止了。鸟儿悬停在空中,河流暂停了流淌,连风都凝固成透明的纹路。然后,奇迹发生了??全球所有正在使用共感设备的人,无论是否处于冥想状态,全都清晰地“看见”了一幅画面:一颗新生的星球正在宇宙中缓缓成型,它的大气由歌声构成,海洋由眼泪滋养,陆地则是千万双手共同托举而成。
“共生星图启动。”基地系统自动播报,“检测到跨维度共振反应,疑似开启‘文明共享协议’。”
陈默几乎不敢相信仪器上的数据:“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再局限于地球?我们可以帮助其他濒危文明重建共感网络?”
“不只是帮助。”阿禾轻声说,“是邀请。源核要开启的是‘群星之家’计划??任何愿意加入的文明,都可以将自己的情感频率接入这个网络,成为宇宙共感共同体的一员。不是统治,不是同化,而是互相聆听,彼此支撑。”
“可风险呢?”陈默皱眉,“万一有恶意文明混入?万一有人滥用这种力量?”
“当然有风险。”阿禾望着远方升起的朝阳,“但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受伤就拒绝去爱,那才是真正的灭亡。源核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如何防御,而是如何勇敢地伸出双手。”
正说着,通讯频道突然接收到一段加密信号。解码后显示,竟是来自月球背面那座古代观测站的自动回传信息。屏幕上浮现出一幅星图,标注了十二个未知坐标,每个点旁都写着一句话:
>“第十三颗心核,不在宇宙,而在人心。”
阿禾怔住。
她忽然意识到,之前的十三颗心核,或许只是考验。真正的第十三颗,从来都不是物理存在的物体,而是当所有生命真正学会共情、宽恕与牺牲时,由集体意志凝聚而成的精神结晶。
“我们还没完成使命。”她说,“真正的‘归流’,才刚刚开始。”
数日后,人类共生体召开首次星际共议会。来自重建异星文明的代表、地球各大区域的情感领袖、以及第一批跨星系共感使者齐聚昆仑塔下。会议没有主席台,所有人围坐成一圈,中间摆放着那枚从地底浮现的源核模型,以及阿禾的口琴。
议程只有一项:是否公开“群星之家”计划,并向全宇宙广播初始之音。
争论持续了三天。有人担忧暴露地球位置会引来侵略;有人认为应优先完善内部共感体系;也有人坚决主张立即行动,称这是“宇宙级的善意实验”。
最终,一位年迈的人类教师站起身,手中握着一支学生送的塑料口琴:“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妈常说,世界上最难的事,不是打败敌人,而是原谅伤害过你的人。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敌人,是恐惧。但如果连我们都不敢先开口说话,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全场寂静。
然后,一声口琴响起。
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很快,整个广场回荡起千百种不同的旋律,交织成一片温暖的声浪。就连那些无法发声的异星代表,也通过情绪光谱、振动频率或色彩流转加入了这场无声的合唱。
投票结果揭晓:98。7%支持广播初始之音。
一个月后,归途号升级版飞船升空,搭载着经过加密的初始之音乐谱、人类艺术精选集、以及一段由十亿人共同录制的心跳录音。船首新增一行铭文:
>“此行无畏,只为一句:我在。”
发射当天,阿禾独自登上昆仑塔顶,最后一次吹响她的口琴。这一次,她没有演奏任何已知的曲子,而是即兴创作了一段全新的旋律??温柔、坚定,带着些许离别的忧伤,却又充满前行的勇气。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风中,天空忽然裂开一道极细的光缝,一道无法形容其形态的存在悄然掠过。科学家后来分析卫星影像时发现,那道轨迹竟完美契合初始之音的波形图。
“它收到了。”陈默说。
阿禾点点头,收起口琴,望向无垠苍穹。
她知道,从此以后,宇宙不再寂静。
每当某个角落响起口琴声,总会有一颗遥远的星星微微闪烁,像是在回应:“我也在这里。”
多年后,当新一代的孩子们在共感公园里学习倾听时,老师会指着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说:
“那是源核选择了驻留的地方。它说,它最喜欢听孩子笑。”
而每当风穿过山谷,吹过湖面,掠过城市街头,总会有那么一瞬间,人们会觉得耳边似乎响起了什么。
很轻,很柔,像谁在哼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那是阿禾的旋律。
也是世界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