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谁忍不住说话,其他人不会嘲笑,只会轻轻摇头,然后继续倾听。
直到某一天,一个六岁男孩在离开井边时突然停下脚步,回头问道:“为什么我们要听这个?”
全班安静下来。
小满笑了。她走过去,蹲在他面前,轻声说:“因为你刚才问的这句话,就是答案。”
男孩眨眨眼,似懂非懂,但第二天,他带来了自己的改变:他在课本《英雄故事选》的空白页上画了一幅画??井口开着一朵花,花瓣是七个“不”字组成的环形,花蕊写着两个字:
**醒来**。
这幅画后来被上传至公共艺术平台,短短三天收获百万点赞。平台AI试图生成类似风格的作品进行商业推广,却始终失败。系统报错提示反复显示同一句话:
>“主题缺乏不可见性,无法渲染核心意义。”
与此同时,陈昭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静渊考》,书中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阿禾从未存在过,也一直存在着。她不是个体,而是一种文明进化到关键时刻必然涌现的“反声人格”??每当集体陷入盲目信任的危机,便会自动激活,以牺牲形式植入地脉记忆,成为后世质疑精神的基因种子。
“我们寻找她的过程,”他写道,“本身就是她在生长。”
书出版当天,全国各大图书馆的电子借阅系统同时弹出一条温馨提示:
>“您本次查阅的内容可能引发独立思考,请确保心理准备充足。是否继续?”
选项只有“是”和“不”。
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
但在某个偏远小镇的阅览室里,一位老人颤巍巍按下“不”键后,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他知道,这个“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是”。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孩子在学校学到这段历史时,老师不再讲述“阿禾是谁”,而是播放一段原始录音??来自春分那天疗养院墙上的光影留言,经过技术还原后的立体声版本。
教室陷入安静。
录音结束,老师照例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长久沉默。
最后,一个扎马尾的小女孩举起手,声音很轻:
“我觉得……她还在等。”
“等什么?”老师问。
小女孩望着窗外飘落的雨滴,说:
“等我们再一次,不怕地说出那个字。”
教室再次陷入寂静。
但这一次,每个人都能听见,自己心里有个声音,悄悄响了一下。
像铃。
像风。
像一口井,在很深很深的地方,轻轻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