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旧时烟雨 > 第六百一十八章(第2页)

第六百一十八章(第2页)

**我们还记得。**

铜镜彻底稳固,成为悬浮于碑林上空的“昭明之眼”。从此以后,无需仪式,无需万人齐诵,只要世间尚有一人真心传唱,镜中便会映出对应的记忆光影。它不再通往幽冥,而成了人间与历史之间的桥梁。

苏渺消失了,但她无处不在。

数日后,阿阮被请入昭明馆正殿。柳青梧欲授她“承心榜”首位,却被她婉拒。

“我不是为了上榜才来的。”她说,“我只是想把声音送回去。”

当晚,她独自回到碑林,在陆昭墓前坐下。月光洒落,碑面忽然浮现一行小字:“谢谢你,替我看完了海。”

她怔住,随即微笑,取出残笛,轻轻吹起一首新曲。曲调陌生,却又熟悉,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是从心底自然生长出来。

远处竹屋里,苏萤听见了。她推开窗,望着那抹小小身影,忽然明白师父临终那句话的含义。

**最重要的不是记住谁,而是为什么记住。**

因为我们爱过,所以不能忘;

因为我们痛过,所以必须记;

因为我们曾被某个人、某段事照亮过生命,所以哪怕风雨千年,也要让那束光继续前行。

这一夜,全国三百六十州几乎同时出现奇景:无数忆火自地下升腾,汇聚成一条横贯天际的光带,形如笛身,其上点点星光,宛如音符流转。老人们说,那是《忆昭辞》真正成了天象,化作了星辰律令。

三年后,阿阮离开碑林,踏上新的旅程。她走遍山野乡村,收集那些尚未被录入“未来阁”的故事:牧羊人的葬歌、船娘的情书、乞丐写的诗、疯子口中的预言……她不分贵贱,不论真假,只要是用心讲述的,她都录下,交由昭明馆整理。

有人质疑她太过宽容,竟连谣言妄语也收。

她只答一句:“记忆本就不全是真相,但它一定是人心。”

又十年,她主持编纂《忆昭辞?百村续集》,收录民间异文一千二百七十三种,方言版本四百余支。书中特别设“无名卷”,专载佚名之作。其中一篇仅八字:“吾妻李氏,生于庚子,善炊羹。”文末注:作者临终前口述,唯记此事。

此书刊行之日,举国抄传。许多家庭开始设立“家忆簿”,记录日常琐事,生怕哪一天,连这些平凡的温暖也会消失。

再三十年。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坐在海边礁石上,手持一支破旧竹笛。她身边围着一群孩子,吵着要听“从前的故事”。

“从前啊,”她慢悠悠地说,“有个少年站在海边吹笛,唤醒了整个天下。”

“后来呢?”孩子们追问。

“后来嘛……”她笑了笑,眼角皱纹如忆莲绽放,“新的守名者醒来了。”

她举起笛子,吹起那段传唱千年的引子。音色略显沙哑,却不减清澈。

海风拂过,浪花轻拍岸石。水中光影再现??这一次,不只是陆昭、陈砚、林昭的身影,还有苏渺、沈知悔、三十七女史、盲眼老乐师、西北牧羊人、江南裁缝、边关老兵……乃至无数未曾留名的普通人,皆在光中并肩而立,静静望着岸边的孩子们。

他们不再是历史的灰烬,而是活着的回响。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于风中,老妪合眼微笑,缓缓靠在石上,似睡去,又似离去。

翌日清晨,人们发现她已安详离世,手中紧握竹笛,嘴角含笑。而在她枕下,放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上面写着:

>“我走了,但笛声不会停。

>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听了。”

消息传开,各地忆昭堂自发点燃白烛,连续七日夜不熄。第七日晚,天空忽降细雨,每一滴雨珠落地时,都发出轻微的笛音,仿佛大地本身也在歌唱。

昭明馆长老们仰望“昭明之眼”,见镜中缓缓浮现一行新字,墨迹温润,宛若手书:

>**“执灯者非神明,亦非史官,乃是凡人心头那一念不忘。”**

自此之后,每逢清明雨夜,总有人声称听见海边传来笛声。若有孩童循声而去,往往能在礁石上发现一支小小竹笛,或是一片忆莲花瓣。

他们捡起,带回家中,放在床头。

然后,在某个梦里,他们会看见一位白衣女子站在晨光中,回头微笑:

“谢谢你,替我看了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