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237章 王小仙的底色到底还是个好人啊(第2页)

第237章 王小仙的底色到底还是个好人啊(第2页)

他在病榻上挣扎起身,提笔写下:

>“臣王小仙诚惶诚恐,叩谢天恩。然开府之荣,臣不敢受。

>臣所行一切,非为爵禄,只为践行先帝富国强兵之志。

>今河朔初定,民心渐归,然制度未成,根基未固。

>臣愿以余生之力,督建‘五司一体’之制:民政司理赋役,司法司掌刑狱,监察司纠官邪,教育司兴学堂,工程司管营建。

>凡司长官,皆由咨议局推选,朝廷备案,三年一任,不得连任。

>此非割据,乃分权共治;非擅权,乃防独断。

>若陛下允准,则新政可继;若仍疑臣有异志,请即赐死,臣绝不反抗。

>唯求留此制度于西北,使后来者有所依循。

>臣死之日,即是清白证明之时。”

奏章写毕,墨迹未干,他已昏厥过去。

七日后,汴京回信未至,但边境传来急报:辽国使者入境,携国书一封,请求与“河朔安抚使”会晤,商议互市通商、划界屯田之事。按例,此类外交应由枢密院主导,地方不得擅接。但此次辽使明确表示:“只认王小仙一人。”

苏轼拍案而起:“这是天意!辽人都知你才是西北真正的主人,朝廷还能否认你的地位?”

王小仙躺在榻上,听闻此事,竟笑了:“他们不是认我,是认秩序。辽人狡诈,见我治下百姓安居、军民一心,知道硬打打不垮,便想用商贾渗透、分化拉拢。这一局,必须赢。”

他强撑起身,下令筹备“统万会谈”:选址于当年阅兵校场,搭建三重帷帐,设汉、契丹、党项三方席位,邀请蕃汉商人、僧侣、学者列席旁听,并允许民间报房记者记录全过程。

“我要让天下看到,”他说,“一个由民选代表参与、依法议事、公开谈判的政权,是如何与外邦平起平坐的。”

会谈当日,风雪交加。辽使萧德恒步入会场,见四周布满百姓代表,墙上挂着《阳光账册》与《赋役对照表》,愕然道:“王安抚使,此非军帐,倒是像个市集公堂。”

王小仙端坐主位,紫袍加身,金鱼袋悬腰,虽瘦骨嶙峋,气势凛然:“在我治下,政务即市务,民心即国力。贵使若有条款,不妨当众提出,由三方评议。”

萧德恒试探性提出开放五处榷场、减免关税三成、共管盐池等条件。话音未落,商会会长当场反驳:“盐池为民共有,岂容分治?关税可谈,但须以实物抵押,防尔等虚买套粮。”一名蕃族代表更直言:“往年辽商欺我言语不通,以劣马换良牛,此仇未忘!今后交易,必有公证人在场!”

辽使瞠目结舌,旋即大笑:“王公治民,竟至于此!怪不得党项残部投你如归巢之鸟。”

最终,双方签订《统万盟约》:开放三处榷场,互派商监,设立纠纷仲裁庭,约定三年内不得擅启战端。条约副本当场公示于城门,百姓争相传阅。

消息传至汴京,赵顼览约良久,终于提笔朱批:“王卿所为,虽越常制,然实利国家。准其所请,五司体制试行三年,成效显著则推广诸路。”

圣旨抵达那日,王小仙正卧床不起。苏辙含泪宣读完毕,只见他缓缓睁开眼,嘴唇微动:“终于……走通了第一步。”

当晚,他召集阿勒坦、蔡京、王大虎等人至床前,逐一交代后事。

他对阿勒坦说:“你要记住,权力不是用来压人的,是用来服务的。每月至少下村十次,听最穷的人说话。”

对蔡京道:“财政透明是新政命脉,任何人想暗账,格杀勿论。”

对王大虎:“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但切记,枪口永远对外,不对内。”

最后,他握住苏辙的手:“若我死后,有人污我为逆,你不必辩解。只需带人去北岭渠走一趟,去文庙看一看,去听听孩子们背书的声音??那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更天,风雨骤至。

李婉儿守在床边,轻轻哼着家乡小调。王小仙忽然清醒,望向窗外电闪雷鸣,喃喃道:“这场雨……下得好啊……麦子要醒了……”

话音落下,呼吸渐弱。

三更鼓响时,一代变法巨擘溘然长逝,享年四十九。

噩耗传出,全境哀恸。百姓自发罢市三日,家家门前悬挂白灯笼。蕃汉学子齐聚文庙废墟,连续七昼夜诵读《河朔新政实录》,声震旷野。民夫们肩扛石料,日夜赶工重建文庙,誓言“要在清明前让先生魂归讲堂”。

数月后,春雷滚滚,新庙落成。正殿匾额高悬四个大字:“为民立极”。

而远在汴京的王元朗,在国子监门前跪接遗诏。当他展开父亲最后一道奏章,读到“臣死之日,即是清白证明之时”一句时,伏地痛哭,久久不起。

多年以后,河朔五州百姓仍流传一句话:

“渠里的水会干,碑上的字会磨,但王大人教我们说的话,一代代都说不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