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春末的风带着海棠的香,掠过宫墙时,念安正蹲在院子里给小白刷毛。他比去年又高了半头,袖口缝的小老虎磨得发毛,却还不肯换。云泠从廊下走出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青布衫:“别蹲太久,衣裳试了合身,明日就穿去书院。”
念安应声站起来,小白趁机用脑袋蹭他手心。这年他满十岁,楚萧选了京中最好的书院,让他和寻常世家子弟一起读书。头一日去书院,楚明轩特意早朝结束绕路送他,路上叮嘱:“若有人欺负你,不用忍,回来和二哥说。”念安却晃着书包里的木鸢:“我带了父皇刻的小老虎,要和同窗分享。”
书院里的日子简单,念安每日清晨去,傍晚归。回来总围着楚萧说学堂事:先生讲的《论语》,同窗送的弹弓,还有后院那棵比宫里还粗的老槐树。楚萧听着,手里剥着刚从御膳房拿来的橘子,剥好一瓣递给他:“今日先生夸你了?”念安点头,嘴里塞得鼓鼓的:“说我背《诗经》快,还让我领读。”云泠坐在一旁缝荷包,闻言笑着把刚做好的桂花糕推过去:“奖励你的,慢点吃。”
入夏时,塞北送来了新打的奶酪,还有牧民画的画——画上是大片麦田,几个孩子在田埂上跑。楚萧把画挂在书房,念安凑过去看,指着画里的小泥人:“父皇,这个像我去年在杭州见的渔翁家的娃。”楚萧摸他的头:“等秋收了,带你去塞北看看。”
到了秋收,楚萧真的带着云泠和念安去了塞北。马车走了十多日,一路都是金黄的麦浪。牧民们早早在路口等,见了楚萧就跪地行礼,楚萧赶紧扶起来:“都是自家百姓,不用多礼。”念安跟着云泠去看牧民的孩子,把带的糖分给他们,学着他们吹麦哨,吹得不成调,却惹得一群孩子笑。
晚上牧民杀了羊,在草地上架起篝火。楚萧和牧民们聊天,问今年的收成,说下次要送新的农具来。云泠帮着牧民的媳妇煮奶茶,念安则跟着几个半大孩子去看羊群,小白也跟着跑,吓得几只小羊羔躲到母羊身后。夜深时,念安靠在楚萧怀里看星星,塞北的星星比宫里亮,他指着最亮的一颗:“父皇,那颗星星是不是在跟着我们?”楚萧点头:“是,它在看着咱们念安长大。”
从塞北回来,念安的功课更用心了。楚明轩处理政务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深夜还在书房看奏折。念安会端着云泠煮的莲子羹过去,放在二哥桌前:“二哥,母后说喝了不犯困。”楚明轩放下笔,摸他的头:“念安也早点睡,明日还要上学。”念安却不走,坐在旁边看二哥批奏折,偶尔问一句:“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减税呀?”楚明轩就耐心讲,讲百姓种地的辛苦,讲粮食对国家的重要。
转年开春,老嬷嬷的咳嗽又犯了。云泠每日煮菊花茶,念安学着母后的样子,给嬷嬷捶背,还把自己攒的蜜饯拿出来:“嬷嬷,吃这个甜,比药好吃。”老嬷嬷笑着接过来:“我们念安是个心细的孩子,将来定是个体贴人的。”
这年夏天,杭州的老渔翁托人捎了信,说去年楚萧撒的莲子长了荷花,开得正好。楚萧便又带着家人去了杭州。还是那家客栈,推开窗就能看见西湖的荷叶。念安拉着楚明轩去湖边,老渔翁早已划着船等在那里,船上放着刚摘的莲蓬。念安剥了个莲蓬,先给云泠:“母后,这个甜。”又递一个给楚萧,最后塞给二哥一颗:“二哥,你尝尝,比宫里的好吃。”
在杭州待了十日,临走时老渔翁送了念安一筐菱角。念安抱着菱角,坐在马车上还在剥,剥好的都分给楚萧和云泠。云泠笑着擦他手上的汁:“慢些,没人和你抢。”楚萧看着窗外掠过的柳树,对云泠说:“等念安再大些,咱们去江南水乡看看,那里的水比西湖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