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魏晋不服周 > 第189章 群贤毕至(第1页)

第189章 群贤毕至(第1页)

青州临淄南郊有个地方叫棘里亭,又叫“戟里亭”,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旧军营遗址,乃是屯扎禁军,保卫首都临淄的。

典故“而反棘焉”便是说的这个地方。

此刻棘里亭中有魏军兵马一部在此扎营,乃是。。。

夜色渐退,江面浮起一层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建康港的千帆万桅。王衍仍坐在石矶上,目光未移。那少年仆人已蜷身睡去,头倚着竹篮,里面还放着昨夜未及呈上的几封急报。王衍轻轻将外袍解下,覆在少年肩头,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了这乱世中难得的片刻安宁。

他抬头望天,北斗斜垂,残月如钩。风自东南来,带着海潮的气息与远处稻田的清香。这样的夜晚,让他想起幼时在琅琊祖宅读书的情景??那时天下尚安,士人清谈,父辈们讲的是礼乐诗书,而非兵戈杀伐。可如今,礼崩乐裂,九州陆沉,唯有这片江东水土,尚存一丝文明余烬。

他缓缓起身,拾起竹篮中的信笺,逐一拆看。

第一封来自交州刺史陶侃。字迹刚劲,言辞恳切:“岭南瘴疠虽重,然百姓感公德政,愿输米十万石、盐五千斛,以助屯田之需。”末尾又附一句:“闻北方胡骑肆虐,中原衣冠南渡者日众,请速设‘侨郡’以安其心。”

第二封是益州李特遣使所递,语气倨傲却暗藏试探:“巴蜀险远,自守有余,若江左有意共抗暴晋,可结盟约,互市通商,否则各据一方,不相往来。”王衍冷笑一声,将信搁于膝上。此人虽自称承汉室正统,实则割地自雄,野心昭然。然此时不可轻启边衅,唯有以利诱之,缓其锋芒。

第三封最为紧要??江北流民帅陈敏密奏:卫?旧部三万余人已溃散江淮之间,多愿归附江南;更有原洛阳羽林军千余人,携甲械南逃,欲投建康。然沿途为地方豪强截杀,粮尽援绝,恐难久持。

王衍眉头微蹙。这些人曾是朝廷爪牙,也曾镇压清议、迫害士族,但如今国破家亡,身份颠倒,反倒成了无根之萍。收,则恐生内患;弃,则失人心。他沉吟良久,提笔批道:“令巡江营收编降卒,择其精壮补乡勇,老弱安置丹阳屯田;凡愿悔过者,一概赦免,授田赐衣,使其自新。”

写罢,命人火速送往兵曹。

晨光初透,江雾渐散。渔舟陆续归港,网中银鳞跳跃,孩童在岸边嬉戏,妇人捣衣声此起彼伏。一名老农挑着新摘的菜蔬走过石桥,见王衍独立江畔,连忙放下担子,拱手行礼:“可是王公?昨日小儿背《论语》得奖粟半斗,全家感激不尽!”

王衍含笑还礼:“百姓安居,乃我辈分内之事,何须言谢?”

老农咧嘴一笑,忽压低声音:“听说北边又要打仗了,羊祜的儿子带兵打到了寿春,是不是真的?”

“确有战事。”王衍点头,“但只要我们在江南修好水利、劝课农桑、教化子弟,战火便烧不过长江。”

老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挑起担子走了几步,又回头说:“我家祖坟在彭城,二十年没回去过了……要是有一天能回,我要给爹娘烧炷香。”

王衍望着他的背影,久久不语。

******

数日后,监国议政会在建康新城偏殿召开紧急会议。

顾荣、陆玩、谢鲲、周?、贺循、虞预、朱诞七姓家主齐聚一堂,气氛凝重。案上摊开地图,红线纵横,标注着北方各路势力动向:刘渊据平阳,称“汉王”,追尊刘禅为祖;石勒陷邺城,坑杀晋将十余人;慕容?在辽东整军经武,遣使至建康探听虚实;而司马繇虽踞洛阳,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竟靠掘皇陵铜器铸钱度日。

“诸公以为,当趁此机会北伐否?”谢鲲发问,眼中燃着久违的锐气。

众人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出兵徐州,接应江北残军;有人建议联合刘渊,共击羊氏余党;更有激进者提议直取寿春,打通淮河通道,为日后北伐奠基。

唯有王衍静坐不动,手中摩挲着一枚青玉镇纸,那是他父亲留下的遗物,刻有“慎始敬终”四字。

良久,他才开口:“北伐之事,非不可行,而是时机未至。今我江东虽富庶日增,然根基未稳,兵力不足十万,且多为新募乡勇,未经大战。一旦深入中原,必遭群雄围攻。更何况??”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们真要效仿前人,以刀兵定乾坤吗?”

顾荣皱眉:“若不主动出击,岂非坐视北方沦于胡虏之手?百年之后,史书如何评我等?”

“史书自有公论。”王衍淡淡道,“但我更关心的是当下百姓能否吃饱饭、读上学、睡安稳觉。你们看看这十策推行以来的变化:吴郡去年粮产增三成,会稽新开义学十八所,丹阳工匠造出了不用牛力的水转翻车……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缓缓划过长江流域:“我们要做的,不是争一时之地盘,而是立万世之典范。让天下人看到??不必弑君篡位、不必屠城掠地,也能治国安民。等到四方疲敝、人心思定之时,自然会有无数百姓扶老携幼,渡江而来,请求归附。到那时,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殿内一片寂静。

陆玩终于叹道:“你这是要把江南变成一座‘道义之城’啊。”

“正是。”王衍颔首,“昔日孔子欲居九夷,人谓之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今日中原虽为华夏故土,然礼崩乐坏,禽兽食人;而我江东虽处偏远,却尚存仁义。谁才是真正的‘中国’?答案不在疆域,而在人心。”

话音落下,窗外忽传来钟声。那是新建的太学晨钟,每日五更鸣响,提醒学子早读。

******

三日后,王衍亲自主持“清议大会”。

地点设在建康城南广场,搭起高台,悬挂《春秋》《尚书》节选条幅。七姓子弟、寒门俊才、归附北士、甚至海外使者皆可列席。百姓围聚台下,万人空巷。

王衍登台时,全场肃然。

他未穿官服,只着素麻深衣,手持竹简,开篇即问:“何谓‘正名’?”

台下有儒生答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王衍点头:“然也。今日之天下,伪号纷立,僭逆横行。司马炎称帝而失道,司马繇举义而滥杀,刘渊托汉室而实为胡酋,李特据巴蜀而不修礼法……皆名实不符,故不得长久。”

他又问:“那我江左政权,名为何?”

一人高声道:“盟约共治,非君非臣,实为民托之议政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