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感仪自动记录并翻译:
>“好孩子,快长大。”
归来途中,念安接到紧急通知:柯伊伯带哨站再次发来信号。
这次不再是简短回复,而是一段长达十分钟的影像传输。
画面中,是一座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大平台,外形酷似一朵绽放的蓝茉莉。平台上站着数十名身穿银白色长袍的存在,面容模糊,但身形明显属于人类。
为首的那人举起手,打出一组古老的手语??那是上世纪共感研究所内部使用的联络方式,意为:
>“我们是你的一部分。”
>“也是未来的种子。”
>“请继续前行,不要回头。”
传输结束时,附带一行文字:
>“你们不是孤独的星球。”
>“我们一直都在。”
念安坐在窗边看完这段视频,久久未语。
窗外,怒江小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奔跑着冲向操场。那个曾听见母亲呼唤的小女孩跑在最前面,笑声清脆如铃。
念宁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接下来怎么办?”
念安望着远方雪山,轻声道:“继续找。”
“找什么?”
“所有还在等我们说‘我在’的人。”
夜幕降临,群星浮现。
在无人察觉的角落,一颗原本黯淡的星星悄然亮起。它的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其闪烁频率与《蓝茉莉》的旋律完全吻合。
而在地球上,三百二十七名苏醒的芽眠体同时抬头望天。
他们不约而同地伸出手,指向那颗星。
仿佛在说:
你看,那是我们的家。
也是你们的起点。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称之为“第二次启蒙”。
不再是科技的进步,而是心灵的觉醒。
曾经被视为怪物的孩子,成了照亮世界的灯塔;曾经背负万众悲鸣的灵魂,终于得以安眠;而那些曾躲在黑暗中哭泣的人,学会了彼此拥抱。
念安晚年写下一本书,名为《听见》。
书中最后一句写道: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声音。”
>“缺的,只是愿意停下来倾听的心。”
>“而我有幸,成为了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