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仍在休息日,但上次在CKGP大赛后她撰写的那篇报道里,有关于高易女士的采访在网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后续沈棠从官网上找到了高易赛车俱乐部的联系方式,向高易单独约一个专访。
时间就定在今天上午十点。
专访提纲已经提前准备好,沈棠在脸上浅浅铺了层淡妆,套上一身浅粉色职业套装和小高跟,简单下楼吃了个早饭后,就出门乘车。
方程式赛车对于速度、安全的要求极高,对于驾驶员的身体素质更是严苛。
而高易五岁开始练习驾驶卡丁车,八岁参加P1SAKC锦标赛,是赛场上最年轻的女车手,同年被青训队挖掘,从此开启了她辉煌璀璨的十五年冠军生涯。
且多次被评为“赛车运动中的伟大女性。”
三年前,高易因伤退役后在寸土寸金的中西区开了家卡丁车俱乐部,负责发掘培养青少年卡丁车赛车手,为各大国际赛事输
送人才。
前台小姐填好登记表后,将人一路引到高易的办公室,让助理上了两杯拿铁。
“我们高总正在开会,两位可以边喝咖啡稍等片刻哈。”
沈棠微笑致意。
她出外采时习惯性比约定时间早到半个点,以表诚意的同时,顺便熟悉观察一下周围环境,会更有利于快速洞悉采访对象的习惯和喜好。
高易的办公室没有太复杂的装饰品,格局采光通透,装修风格偏黑白灰,老板椅后面一整面墙柜与天花板直接打通,放的全是各个赛事的奖杯和荣誉证书。
庄羡默默观察了一圈后,将这个小点记录在了笔记本上。
挂钟走针无声转动。
不多时,走廊里响起高跟鞋叩击地面的声响,高易一身烟灰色剪裁得体的职业西服套装如约而至,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雷厉风行的飒爽感。
与上次CKGP大赛时一般无二,只是,这回是她的主场。
沈棠和庄羡站起来迎接。
“高女士你好,我是港台记者沈棠,这是我的同事庄羡。上次在CKGP大赛上我们见过,不知道您还有没有印象?”
“有印象,”高易略微思索,伸出手与她交握,“沈记者,我看过你的报道。”
简单寒暄过后,高易侧手比了个“请”的手势。
“另外采访提纲助理已经发给我看过了,我没什么问题,两位记者可以直接开始了。”
和猜想中没什么两样的,单刀直入行事风格。
拍摄地就定在高易的办公室。
沈棠当然也不是低效率的人,早就利用空闲时间调试好了拍摄设备,两人各占一面沙发,面对面访谈。
采访和对话的形式并不相同,对话通常更多会考虑到美化或者情绪价值的提供,但采访则是尽可能地从被采访者口中挖掘信息量。
如何能让采访对象放下戒备,敞开内心,说出更多有用信息,更为考验一个记者的专业能力。
高易问鼎F1赛事最高奖项,这么多年遇到的采访记者数不胜数,为了挖掘有用信息,各个记者的采访风格或犀利或压迫或附和,高易早就有了一套应对模版。
本以为这次采访又是和之前一般无二,提问、附和、上价值三件套,最后再套一个虚有其表又争议性十足的标题当噱头,吸引流量。
她会答应这次专访并不是因为觉得沈棠能力有多出众,而是俱乐部需要招商,高氏集团都需要曝光,和媒体合作炒流量也不失为一种手段。
但随着采访的逐渐深入,高易才惊觉自己竟然不知不觉敞开内心,对着镜头讲了太多从前压根不会讲的话题。
从年少时父亲给与的的期许和压力,到选择成为职业赛车手时的孤注一掷。
异国他乡,凌晨四点雾都冰冷阴蒙的天,力量训练时少女绷直了的脊背肌线,以及想要站在世界级大赛领奖台无法撼动的野心。
再到因伤退役后,面对全世界不理解的谩骂声音的无措、无奈、与遗憾……
方方面面,将她一向维持的骄傲体面面具一点点融碎,露出下面最真实柔软的皮肉。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因她戛然而止的停顿,亮晶晶的黑眸弯弯关切地看着她,询问是否身体不太舒服。
一张桃花面绽开盈盈笑意,真诚温如暖玉、乍开天光。
察觉不到半点谄媚与试探,有的只是悄无声息的关切和亲近。
像是相熟多年的好友,只是坐在一起敞开心扉,聊聊过去的伤疤而已。